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1-13页
英文摘要第13-19页
导论第19-43页
 一、问题提出第19-20页
 二、研究意义第20-25页
  (一) 为学校教育定向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持第20-22页
  (二) 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科建设第22-23页
  (三) 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科学性、适用性与有效性第23-24页
  (四) 有助于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第24-25页
 三、文献综述第25-39页
  (一)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相关研究第26-28页
   1. 术语英文表示上的差异第26页
   2. 概念理解、定义上的分歧第26-28页
   3.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研究结论的解读第28页
  (二)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相关研究第28-33页
   1.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相关表述第28-31页
   2.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研究结论的解读第31-33页
  (三)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的相关研究第33-35页
   1. 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的相关表述第33-35页
   2.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研究结论的解读第35页
  (四)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的相关研究第35-37页
  (五)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的相关研究第37-39页
   1. 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研究概述第37-38页
   2.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研究结论的解读第38-39页
 四、研究方法第39-40页
 五、本研究创新点第40-43页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解析第43-55页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历史演进第43-46页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思想的朦胧阶段(1987 年—1991 年)第43-44页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替代概念发展阶段(1992 年—1995 年)第44-45页
  (三)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定义的初步形成阶段(1996 年—2004 年)第45页
  (四) 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实践阶段的概念发展(2005 年至今)第45-46页
 二、对于概念本质含义的揭示第46-48页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不同解读的原因揭示第48-50页
  (一) 概念起源与演进中的偏差第48-49页
  (二) 概念发展模式的先天性不足第49页
  (三) 概念的复杂性限制了概念自身的发展第49页
  (四) 可持续发展教育未能很好地融入教育改革的潮流第49-50页
  (五) 现有教育模式的诸多局限性影响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发展第50页
 四、关于概念发展的几点预设第50-55页
  (一) 把握概念本质,防止概念泛化第50-51页
  (二) 增强概念理解的约定性,鼓励概念发展的创造性第51-52页
  (三) 规范概念使用,避免概念滥用第52页
  (四) 借鉴国外经验,突出中国特色第52-55页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历史演进第55-80页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1962-1986)第55-59页
  (一) 环境教育的兴起第55-57页
  (二) 环境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萌芽第57-59页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借壳”发展阶段(1987-1991)第59-65页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正式确立第59-61页
  (二) 借壳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第61-65页
   1. 环境教育目的已经内含着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目标内容第62页
   2. 环境教育功能已经承载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用第62-63页
   3. 环境教育核心问题已经覆盖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关键领域第63-64页
   4. 环境教育知识已经概括了可持续发展教育重点问题第64-65页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的“替代”发展阶段(1992-1995)第65-70页
  (一) 环境与发展教育的由来第65-66页
  (二) 环境与发展教育理论的国际进展第66-70页
   1. 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与理论的发展第67页
   2. 与学校教育的审慎结合第67-68页
   3. 重新审定环境教育第68-70页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开始建构阶段(1996-2004)第70-75页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的突破性发展第70-72页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进展的国际概览第72-75页
   1. 美国第72页
   2. 英国第72-74页
   3. 中国第74-75页
 五、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共识并付诸实施阶段(2005 年至今)第75-80页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发展的动因分析第80-103页
 一、战略实施提高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意义的认识第80-87页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面临的诸多困难第80-83页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支撑作用的全球共识第83-85页
  (三)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被逐渐强化、提升第85-87页
 二、重新定位教育诉求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发展的动力第87-90页
  (一) 新的历史使命要求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第87-88页
  (二) 教育存在的诸多缺陷客观上要求教育改革第88-90页
 三、教育支撑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指导第90-95页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支撑作用的具体表现第91页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支撑作用的实现方式与途径第91-95页
   1. 强化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基本素养的教育第92页
   2. 不同教育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第92-93页
   3. 在区域发展教育中提高国际理解水平第93-94页
   4. 与其它部门工作的衔接与整合第94-95页
   5. 认识技术进步的价值并积极利用新技术第95页
 四、国际合作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提第95-103页
  (一) 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善第96-97页
  (二) 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第97-99页
  (三) 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第99-100页
  (四) 科学家的卓越贡献第100-103页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的应然取向第103-121页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理论的演进与反思第103-105页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的概念诠释第105-108页
  (一) 价值与教育价值第105-106页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第106-108页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的类型与内容分析第108-111页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应然内容第111-121页
  (一)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价值教育第111-113页
  (二)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具价值教育第113-121页
   1. 关于环境价值第114-116页
   2. 关于社会价值第116-118页
   3. 关于经济价值第118-121页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结构与制约因素研究第121-139页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认识论观照第121-125页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逻辑起点第121-123页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指归第123-124页
  (三) 强与弱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性质分析第124-125页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制约因素第125-131页
  (一)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结构及相互关系第125-128页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确立的制约性因素第128-131页
   1. 《21 世纪议程》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第128-130页
   2. 区域发展水平是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现实基础第130-131页
   3. 受教育者的特点是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根本条件第131页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应然价值取向第131-139页
  (一) 处境尴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第131-134页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体系的确立及其实现第134-139页
   1. 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体系的内容第134-136页
   2. 教育活动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第136-137页
   3. 目的构成要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第137-139页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与原则的理论研究第139-155页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的理论研究第139-146页
  (一) 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理论研究的思考第139-140页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特点的理论揭示第140-146页
   1. 区域(国家)性第141-142页
   2. 阶段性第142页
   3. 多样性第142-143页
   4. 公平性第143-144页
   5. 持续性第144-145页
   6. 共同性第145-146页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的理论研究第146-155页
  (一)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理论研究的思考第146-148页
  (二) 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的理论诠释第148-155页
   1. 整合性原则第148-149页
   2. 批判性原则第149-150页
   3. 通俗性与专业性要相互兼顾原则第150-152页
   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152-153页
   5. 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第153-155页
注释第155-15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7-160页
致谢第160-1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
下一篇:当代中国教育的应有价值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