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引论 | 第15-34页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15-25页 |
(一) 时代发展的吁求:和谐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选择 | 第15-19页 |
(二) 先进文化的要求:和谐教育是引领教育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 | 第19-20页 |
(三) 教育真谛的追求:和谐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路径 | 第20-21页 |
(四) 教育改革的需求:和谐教育是廓清教育发展正确道路的需要 | 第21-24页 |
(五) 和谐教育论研究:缘由和价值 | 第24-25页 |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现状述评 | 第25-30页 |
(一) 对当前理论文献研究的述评 | 第25-30页 |
(二) 国内和谐教育应用探索述评 | 第30页 |
三、研究的目的、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30-3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30-3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第一部分 和谐教育概念厘定与历史考察 | 第34-67页 |
一、和谐教育概念厘定 | 第34-53页 |
(一) 和谐 | 第34-43页 |
(二) 和谐教育 | 第43-51页 |
(三) 和谐教育相关词辨析 | 第51-53页 |
二、和谐教育思想历史考察 | 第53-67页 |
(一) 我国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54-57页 |
(二) 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 | 第57-64页 |
(三) 中西方和谐教育思想发展比较 | 第64-67页 |
第二部分 当代教育的价值偏失批判 | 第67-94页 |
一、知识论的张扬 | 第67-76页 |
(一) 自然遭戕害 | 第68-71页 |
(二) 技术的宰制 | 第71-74页 |
(三) 知识论僭越 | 第74-76页 |
二、个体主义的泛滥 | 第76-84页 |
(一) 虚无主义人生观 | 第77-79页 |
(二) 怀疑论的人生观 | 第79-80页 |
(三) 自由主义人生观 | 第80-84页 |
三、人的自我整体性的丧失 | 第84-94页 |
(一) 现代生命观 | 第84-86页 |
(二) 人是谁诘问 | 第86-89页 |
(三) 整体与杂多 | 第89-94页 |
第三部分 和谐教育的哲学基础论证 | 第94-122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矛盾论 | 第94-102页 |
(一) 划时代意义的人的发展问题学说 | 第94-9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教育思想启蕴 | 第97-100页 |
(三) 关于矛盾驱动事物发展的新境界 | 第100-102页 |
二、塑造论为构建和谐世界奠基 | 第102-113页 |
(一) 由实践论走向塑造论的现代哲学转换 | 第102-104页 |
(二) 塑造论哲学蕴含的和谐思想及其启迪 | 第104-113页 |
三、系统论现代哲学方法视域下的和谐教育 | 第113-122页 |
(一) 哲学意义上的系统论表达 | 第113-116页 |
(二) 教育的系统论特征 | 第116-118页 |
(三) 教育实施的系统优化 | 第118-122页 |
第四部分 和谐教育的目的审视 | 第122-159页 |
一、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 第122-133页 |
(一) 人的自身的和谐 | 第123-127页 |
(二) 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127-130页 |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130-133页 |
二、和谐教育目的的表达 | 第133-143页 |
(一) 和谐教育目的基本主张 | 第133-135页 |
(二) 现行教育目的和谐重构 | 第135-138页 |
(三) 和谐教育目的内涵诠释 | 第138-143页 |
三、和谐教育旨归探寻 | 第143-159页 |
(一) 真、善、美、圣、益、健、富之教育价值纬度关系的探讨 | 第144-151页 |
(二) 德、智、体、美、劳、情之和谐素质教育发展建构 | 第151-152页 |
(三) 和谐人格培养应成为教育的崇高追求 | 第152-159页 |
第五部分 和谐教育的价值取向 | 第159-180页 |
一、东西方文化互通视野下的和谐教育理念 | 第159-164页 |
(一) 修道为教——遵循自然规律性 | 第160-161页 |
(二) 化民由学——教育先导协同性 | 第161-162页 |
(三) 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正义性 | 第162-163页 |
(四) 因材施教——教育差异个性化 | 第163-164页 |
(五) 教学相长——教育民主互动性 | 第164页 |
二、人的和谐教育的三维价值观照 | 第164-174页 |
(一) 坚守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 | 第165-168页 |
(二) 树立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观 | 第168-171页 |
(三) 致力人的全面充分和谐发展观 | 第171-174页 |
三、和谐教育的社会价值定位 | 第174-180页 |
(一) 教育公平发展 | 第174-175页 |
(二) 教育特色发展 | 第175-176页 |
(三) 教育创新发展 | 第176-180页 |
第六部分 和谐教育的实践筹划 | 第180-211页 |
一、和谐教育机制建构 | 第180-192页 |
(一) 教育观念更新 | 第180-185页 |
(二) 教育行为矫正 | 第185-189页 |
(三) 教育评价转向 | 第189-192页 |
二、和谐教育环境建构 | 第192-211页 |
(一) 构筑和谐教育社会基础 | 第192-199页 |
(二) 强化社会公众和谐教育 | 第199-203页 |
(三) 调整社会教育政策制度 | 第203-211页 |
后记 | 第211-21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3-2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及相关研究成果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