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乌龙茶萎凋工艺的现状 | 第13-15页 |
·茶叶萎凋的目的 | 第13-14页 |
·乌龙茶各主产区的萎凋技术 | 第14-15页 |
·闽南乌龙茶的萎凋技术与特点 | 第14页 |
·闽北乌龙茶的萎凋技术与特点 | 第14-15页 |
·广东、台湾乌龙茶的萎凋技术与特点 | 第15页 |
·“光、温、湿、风”萎凋因子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 第15-17页 |
·茶叶光萎凋机理及其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 | 第15-16页 |
·光萎凋的基本原理 | 第15页 |
·光萎凋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萎凋温度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16-17页 |
·萎凋通风与萎凋环境湿度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17页 |
·乌龙茶人工萎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萎凋过程多酚氧化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 第18-20页 |
·萎凋过程多酚氧化酶PPO 活性变化研究 | 第18-19页 |
·萎凋过程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 第19-20页 |
·叶绿素荧光技术及其应用 | 第20-21页 |
·叶绿素荧光技术 | 第20页 |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植物采后生理研究 | 第20-21页 |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研究 | 第21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页 |
·本论文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页 |
·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供试材料与设备 | 第25页 |
·试验原料 | 第25页 |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试验设计 | 第25-28页 |
·不同可见光光源萎凋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不同不可见光光源萎凋试验设计 | 第27页 |
·不同光源辐照距离与时间萎凋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人工光源萎凋生产试验 | 第28页 |
·试验项目 | 第28-32页 |
·试验样品取样与固样方法 | 第28页 |
·生化成分测定固样方法 | 第28页 |
·失水率变化取样 | 第28页 |
·酶活性测定取样 | 第28页 |
·叶温测定 | 第28-29页 |
·光辐射强度和辐射照度测定 | 第29页 |
·萎凋叶水分测定 | 第29页 |
·常规生化成分测定 | 第29页 |
·多酚氧化酶、β-D-葡萄糖苷葡萄糖水解酶活性测定 | 第29-31页 |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29-30页 |
·β—葡萄糖苷水解酶活性测定 | 第30-31页 |
·叶绿素荧光数据的采集 | 第31-32页 |
·乌龙茶感官审评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不同光萎凋参数对萎凋叶物理变化的影响 | 第35-49页 |
·不同光源对萎凋叶物理参数的影响 | 第35-40页 |
·不同可见光对萎凋叶物理参数的影响 | 第35-39页 |
·不同可见光光源萎凋叶叶温的影响 | 第35-37页 |
·不同可见光光源对萎凋叶含水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萎凋叶含水率与不同可见光光源功率、叶温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不可见光光源对萎凋叶物理参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可见光光源对叶温变化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可见光光源对萎凋叶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辐照时间对萎凋叶物理参数的影响 | 第40-43页 |
·不同辐照时间对萎凋叶叶温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不同辐照时间的萎凋叶含水率变化 | 第42-43页 |
·不同辐照距离对萎凋叶物理变化的影响 | 第43-46页 |
·不同辐照距离萎凋的叶温变化 | 第43-45页 |
·不同辐照距离的萎凋叶含水率比较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不同光萎凋参数对萎凋叶主要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5页 |
·可见光对萎凋叶主要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可见光光波、功率对萎凋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页 |
·可见光光波、功率的光源对萎凋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 | 第49-50页 |
·不同辐照时间对萎凋叶主要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不同辐照时间对萎凋叶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辐照时间光源对萎凋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辐照距离对萎凋叶主要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不同辐照距离对萎凋叶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辐照距离对萎凋叶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不同光萎凋参数对萎凋叶叶绿素荧光变化的影响 | 第55-65页 |
·可见光光源的萎凋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 第55-59页 |
·萎凋叶的叶绿素荧光Fo、Fm、F′m 以及Ft 的变化 | 第55-56页 |
·不同光源萎凋叶的(Fm-Fo)/Fm 及ΦPSII 变化 | 第56-58页 |
·不同光源萎凋叶的叶绿素荧光猝灭变化 | 第58-59页 |
·不同光源参数对萎凋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影响 | 第59-62页 |
·不同辐照距离萎凋叶的叶绿素荧光Fo、Fm、F′m 以及Ft 的变化 | 第59-60页 |
·暑季季乌龙茶叶绿素荧光(Fm-Fo)/Fm 及ΦPSII 变化 | 第60-61页 |
·乌龙茶离体叶片叶绿素荧光猝灭变化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5页 |
第六章 不同光萎凋参数对萎凋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 第65-83页 |
·不同光波、功率的光源对萎凋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 第65-71页 |
·不同光波、功率的光源对萎凋叶茶多酚的影响 | 第65-67页 |
·可见光的萎凋叶茶多酚含量 | 第65-66页 |
·不可见光的萎凋叶茶多酚含量 | 第66-67页 |
·不同光波、功率的光源对萎凋叶氨基酸的影响 | 第67-69页 |
·可见光光源萎凋叶的氨基酸含量 | 第67-68页 |
·不可见光光源萎凋叶氨基酸含量 | 第68-69页 |
·不同光源萎凋叶黄酮类物质的影响 | 第69-70页 |
·可见光的萎凋叶的黄酮类含量变化 | 第69页 |
·不可见光的萎凋叶黄酮类含量变化 | 第69-70页 |
·不同光源对萎凋叶水浸出物的影响 | 第70-71页 |
·可见光光源对萎凋叶水浸出物的影响 | 第70-71页 |
·不可见光光源对萎凋叶水浸出物的影响 | 第71页 |
·不同辐照时间的萎凋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 第71-74页 |
·不同辐照时间的萎凋叶茶多酚变化的影响 | 第71-72页 |
·不同辐照时间的萎凋叶氨基酸变化的影响 | 第72页 |
·不同辐照时间的萎凋叶咖啡碱变化的影响 | 第72-73页 |
·不同辐照时间的萎凋叶水浸出物变化 | 第73-74页 |
·不同辐照距离的萎凋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 第74-76页 |
·不同辐照距离的萎凋叶茶多酚变化的影响 | 第74-75页 |
·不同辐照距离的萎凋叶氨基酸变化的影响 | 第75页 |
·不同辐照距离的萎凋叶咖啡碱变化的影响 | 第75-76页 |
·不同辐照距离的萎凋叶水浸出物变化的影响 | 第76页 |
·不同光源萎凋的成茶品质变化 | 第76-80页 |
·不同光源萎凋成茶生化成分变化研究 | 第76-78页 |
·不同光源萎凋的乌龙茶感官品质比较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83-87页 |
·总结 | 第83-84页 |
·本试验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84页 |
·研究展望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