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国有企业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管控机制研究--基于两个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比较案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8页
    1.1 研究背景第16-22页
        1.1.1 现实背景第16-19页
        1.1.2 理论背景第19-22页
    1.2 研究问题(基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提出)第22-25页
        1.2.1 研究问题1:企业内各主体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的存在性研究第22-23页
        1.2.2 研究问题2:各主体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过程研究第23页
        1.2.3 研究问题3:情境与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之间的关系研究第23-24页
        1.2.4 关于研究问题的进一步说明:为何聚焦资源型国有企业第24-25页
    1.3 研究意义第25-26页
        1.3.1 学术意义第25-26页
        1.3.2 现实意义第26页
    1.4 概念界定与释义第26-33页
        1.4.1 资源型国有企业的界定(限定研究对象的范围)第27页
        1.4.2 人力资源实践的界定(管理方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第27页
        1.4.3 党组织跨界行为的界定(党组织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第27-28页
        1.4.4 工会实践的界定(工会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第28页
        1.4.5 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界定(管控结果)第28-31页
        1.4.6 “新单位制”的界定(情境)第31-32页
        1.4.7 “内部嵌入”与“外部嵌入”的界定(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度)第32-33页
    1.5 技术路线第33-38页
        1.5.1 研究范式第33-35页
        1.5.2 技术路线图示第35-38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38-77页
    2.1 企业管理方的行为:人力资源实践第38-49页
        2.1.1 人力资源实践的分类和构成第39-45页
        2.1.2 人力资源实践的结果变量第45-48页
        2.1.3 人力资源实践研究述评第48-49页
    2.2 企业党组织的行为:党组织跨界行为第49-53页
        2.2.1 研究党组织跨界行为的必要性第49-50页
        2.2.2 跨界行为的分类和构成第50页
        2.2.3 跨界行为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调节变量第50-52页
        2.2.4 跨界行为研究述评第52-53页
    2.3 企业工会的行为:工会实践第53-56页
        2.3.1 工会实践的分类和构成第53-54页
        2.3.2 工会实践的结果变量第54-55页
        2.3.3 工会实践研究述评第55-56页
    2.4 劳资冲突及其管控第56-58页
        2.4.1 劳资冲突的分类和影响第56-57页
        2.4.2 如何管控劳资冲突?两种主流学派的纷争第57-58页
        2.4.3 劳资冲突及其管控研究述评第58页
    2.5 劳资冲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理论视角:劳动过程理论视角第58-62页
        2.5.1 劳动过程理论的重要性第58-59页
        2.5.2 劳动过程理论的意涵和优势第59页
        2.5.3 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第59-62页
        2.5.4 劳动过程理论研究述评第62页
    2.6 组织学习理论:解释管控过程中,劳动关系主体自身的变化过程第62-69页
        2.6.1 组织学习的意涵第62-64页
        2.6.2 组织学习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第64-65页
        2.6.3 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第65页
        2.6.4 组织学习的作用第65-68页
        2.6.5 组织学习理论研究述评第68-69页
    2.7 社会交换理论:解释管控过程中,员工-组织关系的变化过程第69-71页
        2.7.1 社会交换理论释义第69-70页
        2.7.2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如何应用于劳动关系研究?第70页
        2.7.3 社会交换在组织内发生的层次第70-71页
        2.7.4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劳动关系研究述评第71页
    2.8 情境:“新单位制”及其转型的影响第71-76页
        2.8.1 计划经济下的“单位制”第71-73页
        2.8.2 市场经济下的资源型国有企业中的“新单位制”第73页
        2.8.3 “新单位制”及其转型与集体性劳资冲突第73-74页
        2.8.4 “新单位制”的转型所带来影响的理论解释:嵌入理论第74-76页
        2.8.5 关于情境变化的影响之研究述评第76页
    2.9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77-94页
    3.1 案例研究方法简介第78-81页
        3.1.1 案例研究方法的意涵、发展和分类第78-79页
        3.1.2 为什么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第79-80页
        3.1.3 为什么本研究采用比较案例研究?第80-81页
    3.2 本案例研究的特殊之处:拓展式案例研究第81-85页
        3.2.1 拓展式案例研究的意涵、发展和分类第81-82页
        3.2.2 拓展式案例研究的特点第82-83页
        3.2.3 为什么本研究需要使用拓展式案例研究?第83-84页
        3.2.4 本研究如何进行拓展式案例研究?第84-85页
    3.3 案例选择第85-86页
        3.3.1 案例选择的抽样逻辑:理论抽样第85页
        3.3.2 案例选择的原因第85-86页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第86-90页
        3.4.1 数据收集方法第86-87页
        3.4.2 数据收集情况第87-88页
        3.4.3 数据分析方法第88-90页
    3.5 从数据到理论第90-92页
        3.5.1 方法论方面的说明第90-91页
        3.5.2 应用典型范例第91-92页
    3.6 效度和信度第92-93页
    3.7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四章 案例背景第94-104页
    4.1 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第94-98页
        4.1.1 S1公司的基本情况第94-96页
        4.1.2 S2公司的基本情况第96-98页
    4.2 情境相同:均长期身处“新单位制”下,并面临转型第98-101页
        4.2.1 S1公司和S2公司均长期身处“新单位制”下第98-99页
        4.2.2 S1公司和S2公司均面临“新单位制”的转型第99-101页
    4.3 劳资冲突的管控效果对比:S1公司的失败与S2公司的成功第101-103页
        4.3.1 S1公司的管控失败:发生了集体性劳资冲突第101-102页
        4.3.2 S2公司的管控成功:未发生集体性劳资冲突第102-103页
    4.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 存在性研究:各主体的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的存在性及其构成第104-169页
    5.1 企业管理方:人力资源实践第104-131页
        5.1.1 S1公司的人力资源实践第104-116页
        5.1.2 S2公司的人力资源实践第116-130页
        5.1.3 S1、S2公司人力资源实践的对比第130-131页
    5.2 企业党组织:党组织跨界行为第131-154页
        5.2.1 S1公司的党组织跨界行为第131-142页
        5.2.2 S2公司的党组织跨界行为第142-151页
        5.2.3 S1、S2公司党组织跨界行为的对比第151-154页
    5.3 企业工会:工会实践第154-167页
        5.3.1 S1公司的工会实践第155-160页
        5.3.2 S2公司的工会实践第160-167页
        5.3.3 S1、S2公司工会实践的对比第167页
    5.4 本章小结第167-169页
第六章 直接效应研究:劳动关系管理行为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直接作用第169-198页
    6.1 企业管理方:人力资源实践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直接效应分析第169-178页
        6.1.1 S1公司管理方的直接效应分析第169-172页
        6.1.2 S2公司管理方的直接效应分析第172-176页
        6.1.3 S1公司和S2公司的对比分析第176-178页
    6.2 企业党组织:党组织跨界行为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直接效应分析第178-191页
        6.2.1 S1公司党组织的直接效应分析第178-184页
        6.2.2 S2公司党组织的直接效应分析第184-190页
        6.2.3 S1公司和S2公司的对比分析第190-191页
    6.3 企业工会:工会实践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直接效应分析第191-197页
        6.3.1 S1公司工会的直接效应分析第191-193页
        6.3.2 S2公司工会的直接效应分析第193-196页
        6.3.3 S1公司和S2公司的对比分析第196-197页
    6.4 本章小结第197-198页
第七章 中介效应研究:班组长和工会的中介作用第198-236页
    7.1 中介过程的关键角色:工会(组织层面)和班组长(个体层面)第198-209页
        7.1.1 组织层面的中介角色:工会第198-199页
        7.1.2 个体层面的中介角色:班组长第199-209页
    7.2 管理方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中介过程第209-220页
        7.2.1 S1公司管理方的中介过程第209-211页
        7.2.2 S2公司管理方的中介过程第211-218页
        7.2.3 S1公司和S2公司的对比分析第218-220页
    7.3 党组织管控集体性劳资冲突的中介过程第220-235页
        7.3.1 S1公司党组织的中介过程第220-226页
        7.3.2 S2公司党组织的中介过程第226-232页
        7.3.3 S1公司和S2公司的对比分析第232-235页
    7.4 本章小结第235-236页
第八章 情境研究:“新单位制”及其转型对劳资冲突管控的影响第236-256页
    8.1 管控成败的“外部嵌入”分析:基于嵌入理论视角第236-240页
        8.1.1 S1公司管控体系的“外部嵌入”:差第237-239页
        8.1.2 S2公司管控体系的“外部嵌入”:好第239-240页
    8.2 管控成败的内部过程分析: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第240-255页
        8.2.1 管控成败的内部过程分析:直接效应分析第240-245页
        8.2.2 管控成败的内部过程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第245-255页
    8.3 本章小结第255-256页
第九章 结果与讨论第256-282页
    9.1 命题1:关于行为存在性的命题第256-260页
        9.1.1 命题1的提出(回应研究问题1)第256-257页
        9.1.2 命题1相关内容的研讨第257-260页
    9.2 命题2:关于作用过程的命题第260-266页
        9.2.1 提出命题2.1(关于直接效应的命题),以回应研究问题2.1第260-261页
        9.2.2 提出命题2.2(关于中介效应的命题),以回应研究问题2.2第261-266页
        9.2.3 命题2的提出(回应研究问题2)第266页
    9.3 命题3:关于情境影响的命题第266-272页
        9.3.1 提出命题3.1(关于“情境是什么”的命题),以回应研究问题3.1第266-267页
        9.3.2 提出命题3.2(关于“情境变化的影响”的命题),以回应研究问题3.2第267-271页
        9.3.3 命题3的提出(回应研究问题3)第271-272页
    9.4 “涌现”出的其他研究发现:“关系”的重要性第272页
    9.5 资源型国有企业的劳资冲突管控过程模型第272-275页
        9.5.1 “新单位制”下的劳资冲突管控过程图解第272-273页
        9.5.2 “新单位制”转型时的劳资冲突管控过程图解第273-275页
    9.6 贡献与启示第275-279页
        9.6.1 理论贡献第275-278页
        9.6.2 实践启示第278-279页
    9.7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第279-282页
        9.7.1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279-280页
        9.7.2 未来研究展望第280-282页
参考文献第282-322页
附录 田野调研实录第322-3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329-331页
致谢第331-332页
附件第332页

论文共3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练型领导的内容结构及其对变革支持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
下一篇: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研究--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