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引言 | 第13-2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13-14页 |
2.地理学科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 第14-15页 |
3.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15页 |
4.尝试解决人地协调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2.实践意义 | 第17页 |
(四) 研究设计 | 第17-23页 |
1.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18-21页 |
3.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3-37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1.人地关系 | 第23-24页 |
2.人地协调观 | 第24-26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1.“天人合一”理论 | 第26-27页 |
2.“知行合一”理论 | 第27页 |
3.学科结构理论 | 第27-28页 |
(三) 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研究综述 | 第28-37页 |
1.国外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研究综述 | 第28-31页 |
2.国内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研究综述 | 第31-33页 |
3.高中地理中的人地协调观 | 第33页 |
4.文献述评 | 第33-37页 |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内容与体现 | 第37-53页 |
(一)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具体内容 | 第37-44页 |
1.“地对人的影响”表现方面 | 第37-39页 |
2.“人对地的影响”表现方面 | 第39-43页 |
3.“人地协调发展”表现方面 | 第43-44页 |
(二)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 第44-48页 |
(三) 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 第48-53页 |
四、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教学现状 | 第53-61页 |
(一) 观察目的 | 第53页 |
(二) 观察过程 | 第53-54页 |
(三) 教学实例分析 | 第54-58页 |
(四) 存在的问题 | 第58-61页 |
五、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目标与策略 | 第61-75页 |
(一)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目标 | 第61-63页 |
(二)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 | 第63-75页 |
1.情境代入体验 | 第63-64页 |
2.拓宽教育渠道 | 第64-65页 |
3.问题驱动教学 | 第65-67页 |
4.道德两难讨论 | 第67-70页 |
5.更新课程资源 | 第70-72页 |
6.跨学科合作教学 | 第72-73页 |
7.教学环境渗透 | 第73-75页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1 四个版本教科书对比分析—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 | 第83-87页 |
附录2 人地协调观培养课堂观察记录表(修改前) | 第87-89页 |
附录3 人地协调观培养课堂观察记录表(修改后) | 第89-91页 |
附录4 部分观察记录表 | 第91-93页 |
附录5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改进后教学设计 | 第93-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