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一、任务描述 | 第12-17页 |
1.1 原小说文本背景介绍 | 第12-13页 |
1.2 原小说文本的体裁类型—鸡仔文学 | 第13-15页 |
1.3 翻译文本选择缘由 | 第15-17页 |
二、任务过程 | 第17-23页 |
2.1 译前准备 | 第17-19页 |
2.1.1 原文本分析 | 第17-18页 |
2.1.2 翻译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2.2 翻译过程 | 第19-22页 |
2.2.1 初译:注重翻译的充分性 | 第19-21页 |
2.2.2 改译:注重翻译的可接受性 | 第21-22页 |
2.3 译后分析与总结 | 第22-2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3-28页 |
3.1 多元系统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现状 | 第23-25页 |
3.1.1 特定历史时期的翻译研究 | 第23-24页 |
3.1.2 特定体裁的翻译研究 | 第24-25页 |
3.1.3 特定题材的翻译研究 | 第25页 |
3.2 多元系统论现有应用研究的不足 | 第25-28页 |
3.2.1 对当代流行文学体裁翻译的研究不足 | 第25-26页 |
3.2.2 对女性题材文学翻译的研究不足 | 第26-28页 |
四、多元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 第28-32页 |
4.1 多元文化系统及其对文学和翻译文本的影响 | 第28页 |
4.2 文学文本的经典性与非经典性(异质性) | 第28-30页 |
4.3 文学翻译的充分性与可接受性 | 第30-32页 |
五、《迷咒》的翻译案例分析 | 第32-50页 |
5.1 影响《迷咒》翻译策略选择的多元因素 | 第32-37页 |
5.1.1 文学系统内的影响因素 | 第32-35页 |
5.1.1.1 源文本体裁类型 | 第32-33页 |
5.1.1.2 源文本题材内容 | 第33-34页 |
5.1.1.3 源文本的语言风格 | 第34-35页 |
5.1.2 文学系统外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5.1.2.1 鸡仔文学翻译的文化背景 | 第35-36页 |
5.1.2.2 鸡仔文学翻译的社会环境 | 第36-37页 |
5.1.2.3 鸡仔文学翻译的读者群体 | 第37页 |
5.2 《迷咒》翻译策略选择 | 第37-50页 |
5.2.1 宏观层面:再现鸡仔文学异质性的异化翻译基本策略 | 第37-45页 |
5.2.1.1 直译:再现源文本社会习俗、意识形态和语言风格 | 第38-41页 |
5.2.1.2 直译加注:弥补文化空缺 | 第41-42页 |
5.2.1.3 音译:保留异国情调 | 第42-44页 |
5.2.1.4 移译:输入原文本文化元素 | 第44-45页 |
5.2.2 微观层面:照顾译作可接受性的局部归化翻译策略 | 第45-50页 |
5.2.2.1 增译:增补主语、虚词实译,增加语篇连贯性 | 第45-46页 |
5.2.2.2 减译:省略语篇衔接词,实现句法意合效果 | 第46-47页 |
5.2.2.3 改译:语态转换、成语替换,顺应汉语说话习惯 | 第47-48页 |
5.2.2.4 分译:长句拆分,服从汉语句法规范 | 第48-50页 |
六、翻译实践总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1 《迷咒》原文 | 第54-55页 |
附录 2 《迷咒》译文 | 第55-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