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隐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语调教学设计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英语语调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1.3 语调教学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2.1 英语语调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2 英语作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调研究 | 第20-23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2.3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2-23页 |
2.3 内隐学习视角下的语调习得研究 | 第23-26页 |
2.3.1 内隐学习概念 | 第23-24页 |
2.3.2 内隐学习视角下的语调加工 | 第24-26页 |
2.3.3 内隐加工方式对语调习得的影响 | 第26页 |
2.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内隐式大学英语语调教学设计 | 第28-35页 |
3.1 内隐式语调教学模型设计 | 第28-31页 |
3.2 内隐式大学英语语调教学设计构想 | 第31-34页 |
3.2.1 确定教学目标 | 第31页 |
3.2.2 选择教学内容 | 第31-32页 |
3.2.3 设计教学过程 | 第32-34页 |
3.2.4 评估教学效果 | 第34页 |
3.2.5 改进教学设计 | 第34页 |
3.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内隐式大学英语语调教学实践检验 | 第35-58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35-37页 |
4.1.1 研究问题 | 第35页 |
4.1.2 实验对象 | 第35页 |
4.1.3 实验步骤 | 第35-36页 |
4.1.4 录音材料 | 第36-37页 |
4.1.5 研究工具 | 第3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7-56页 |
4.2.1 调群切分 | 第37-46页 |
4.2.1.1 调群数目 | 第37-39页 |
4.2.1.2 调群边界指征 | 第39-42页 |
4.2.1.3 调群与句法结构 | 第42-45页 |
4.2.1.4 小结 | 第45-46页 |
4.2.2 调核位置 | 第46-52页 |
4.2.2.1 无标记调核位置 | 第46-49页 |
4.2.2.2 有标记调核位置 | 第49-52页 |
4.2.2.3 小结 | 第52页 |
4.2.3 调型运用 | 第52-56页 |
4.2.3.1 基本调型 | 第53-55页 |
4.2.3.2 二级调型 | 第55-56页 |
4.2.3.3 小结 | 第56页 |
4.3 内隐式大学英语语调教学设计改进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8-6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5.2 英语语音教学启示 | 第59-60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