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渣/β-环糊精微粉食品研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2页 |
1 芝麻渣概述 | 第11-19页 |
1.1 芝麻渣概况 | 第11-12页 |
1.2 芝麻渣营养成分 | 第12-14页 |
1.2.1 蛋白质与氨基酸 | 第12页 |
1.2.2 芝麻木脂素 | 第12-13页 |
1.2.3 Ca与Fe | 第13-14页 |
1.2.4 其他成分 | 第14页 |
1.3 芝麻木脂素的生理作用 | 第14-16页 |
1.3.1 抗氧化作用 | 第14页 |
1.3.2 降血脂作用 | 第14-15页 |
1.3.3 保肝作用 | 第15页 |
1.3.4 抗癌作用 | 第15-16页 |
1.3.5 降血压作用 | 第16页 |
1.3.6 抑菌防腐作用 | 第16页 |
1.4 芝麻渣应用现状 | 第16-19页 |
1.4.1 饲料 | 第16-17页 |
1.4.2 肥料 | 第17-18页 |
1.4.3 提取营养成分 | 第18页 |
1.4.5 其他 | 第18-19页 |
2 环糊精研究现状 | 第19-28页 |
2.1 环糊精概况 | 第19页 |
2.2 CD及其衍生物 | 第19-20页 |
2.3 CD包合技术 | 第20页 |
2.4 包合作用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2.4.1 包合物制备方法 | 第20-22页 |
2.4.2 包合物鉴定 | 第22-23页 |
2.4.3 包合常数测定 | 第23-25页 |
2.4.4 包合比确定 | 第25-26页 |
2.5 CD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第26-28页 |
2.5.1 增强产品稳定性 | 第27页 |
2.5.2 去除异味及不良成分 | 第27页 |
2.5.3 增大难溶成分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 | 第27页 |
2.5.4 提高与改善食品的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2.5.5 改进工艺和品质 | 第28页 |
2.5.6 防腐与包装 | 第28页 |
3 微粉食品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3.1 微粉食品的特点 | 第29页 |
3.2 微粉食品制备方法 | 第29页 |
3.3 微粉食品具体应用 | 第29-30页 |
3.4 微粉食品开发的重要意义 | 第30页 |
4 结语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1 设计思想 | 第32-33页 |
2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4-60页 |
1 试验方法 | 第34-42页 |
1.1 原料的选取 | 第34-35页 |
1.1.1 材料与仪器 | 第34页 |
1.1.2 原料鉴定试验 | 第34-35页 |
1.2 紫外法研究 | 第35-36页 |
1.2.1 材料与仪器 | 第35页 |
1.2.2 包合可能性研究 | 第35页 |
1.2.3 表观包合常数的测定 | 第35页 |
1.2.4 包合比的确定 | 第35-36页 |
1.3 微粉制备 | 第36页 |
1.3.1 材料与仪器 | 第36页 |
1.3.2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1.4 微粉鉴定 | 第36-37页 |
1.4.1 热重分析法 | 第36页 |
1.4.1.1 材料与仪器 | 第36页 |
1.4.1.2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1.4.2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 | 第36-37页 |
1.4.2.1 材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1.4.2.2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1.5 增溶试验 | 第37-39页 |
1.5.1 芝麻素、芝麻酚增溶作用研究 | 第37-38页 |
1.5.1.1 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1.5.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页 |
1.5.1.3 溶出度测定 | 第37-38页 |
1.5.2 Ca、Fe增溶作用研究 | 第38-39页 |
1.5.2.1 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1.5.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页 |
1.5.2.3 溶出度测定 | 第38-39页 |
1.6 稳定性试验 | 第39-40页 |
1.6.1 材料与仪器 | 第39页 |
1.6.2 高温试验 | 第39页 |
1.6.3 光照试验 | 第39页 |
1.6.4 高湿度试验 | 第39-40页 |
1.7 微粉质量研究 | 第40-42页 |
1.7.1 水溶性及分散性研究 | 第40页 |
1.7.1.1 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1.7.1.2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1.7.2 粒度检验 | 第40页 |
1.7.2.1 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1.7.2.2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1.7.3 水分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1.7.3.1 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1.7.3.2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1.7.4 重金属检测 | 第41-42页 |
1.7.4.1 材料与仪器 | 第41页 |
1.7.4.2 Cd含量检测 | 第41-42页 |
1.7.4.3 As、Pb含量检测 | 第42页 |
1.7.5 微生物检验 | 第42页 |
1.7.5.1 材料与仪器 | 第42页 |
1.7.5.1 菌落总数检测 | 第42页 |
1.7.5.2 大肠菌群检测 | 第42页 |
1.8 食品感官性状研究 | 第42页 |
1.8.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1.8.2 实验操作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60页 |
2.1 原料的选取 | 第42-44页 |
2.1.1 原料鉴定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2.1.2 分析 | 第43-44页 |
2.2 紫外法研究 | 第44-45页 |
2.2.1 包合可行性试验 | 第44页 |
2.2.2 表观包合常数测定 | 第44-45页 |
2.2.3 包合比的确定 | 第45页 |
2.3 微粉制备 | 第45页 |
2.4 微粉鉴定 | 第45-49页 |
2.4.1 热重分析法 | 第45-48页 |
2.4.1.1 试验结果 | 第45-47页 |
2.4.1.2 分析 | 第47-48页 |
2.4.2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 | 第48-49页 |
2.4.2.1 试验结果 | 第48页 |
2.4.2.2 分析 | 第48-49页 |
2.5 增溶试验 | 第49-52页 |
2.5.1 芝麻素、芝麻酚增溶作用 | 第49-51页 |
2.5.1.1 试验结果 | 第49-50页 |
2.5.1.2 分析 | 第50-51页 |
2.5.2 Ca、Fe增溶作用 | 第51-52页 |
2.5.2.1 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2.5.2.2 分析 | 第52页 |
2.6 稳定性试验 | 第52-54页 |
2.6.1 高温试验 | 第52-53页 |
2.6.2 光照试验 | 第53页 |
2.6.3 高湿试验 | 第53-54页 |
2.6.4 分析 | 第54页 |
2.7 微粉质量研究 | 第54-59页 |
2.7.1 水溶性及分散性研究 | 第54-55页 |
2.7.1.1 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2.7.1.2 分析 | 第55页 |
2.7.2 粒度检验 | 第55-56页 |
2.7.2.1 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2.7.2.2 分析 | 第56页 |
2.7.3 水分含量测定 | 第56页 |
2.7.3.1 试验结果 | 第56页 |
2.7.3.2 分析 | 第56页 |
2.7.4 重金属检测 | 第56-57页 |
2.7.4.1 试验结果 | 第56-57页 |
2.7.4.2 分析 | 第57页 |
2.7.5 微生物检验 | 第57-59页 |
2.7.5.1 试验结果 | 第57-58页 |
2.7.5.2 分析 | 第58-59页 |
2.8 食品感官性状研究 | 第59-60页 |
2.8.1 试验结果 | 第59页 |
2.8.2 分析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