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1.1.1 “口袋课堂” | 第10页 |
| 1.1.2 同伴互评 | 第10-11页 |
| 1.1.3 教师评价的反馈方式 | 第11页 |
| 1.2 研究缘由 | 第11-13页 |
| 1.2.1 在线同伴互评兴起的原因 | 第12页 |
| 1.2.2 在线同伴互评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1.2.3 研究教师评价对在线同伴互评影响的原因 | 第13页 |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 1.4.2 准实验研究法 | 第15页 |
| 1.4.3 社会网络分析法 | 第15-17页 |
| 第2章 研究基础 | 第17-24页 |
| 2.1 在线同伴互评的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 2.1.1 移动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 2.1.2 混合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 2.2 国内外关于在线同伴互评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 2.2.1 在线同伴互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 2.2.2 教师在同伴互评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2.3 国内外关于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角色和师生互动的研究 | 第21-22页 |
| 2.3.1 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角色和师生互动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2.3.2 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角色和师生互动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页 |
| 2.4 小结 | 第22-24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 3.1 研究目标与假设 | 第24-25页 |
| 3.2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 3.3 研究框架与流程 | 第25-26页 |
| 3.4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第4章 实验研究 | 第27-34页 |
| 4.1 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 4.2 实验预处理 | 第28-30页 |
| 4.2.1 实验材料准备 | 第28-29页 |
| 4.2.2 平台介绍和使用 | 第29-30页 |
| 4.3 实验一 教师课堂评价对大学生同伴互评的影响 | 第30-32页 |
| 4.3.1 实验目的 | 第30-31页 |
| 4.3.2 实验对象 | 第31页 |
| 4.3.3 实验程序 | 第31-32页 |
| 4.4 实验二 教师在线评价对大学生同伴互评的影响 | 第32-33页 |
| 4.4.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 4.4.2 实验对象 | 第32页 |
| 4.4.3 实验程序 | 第32-33页 |
| 4.5 数据收集和处理 | 第33-34页 |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34-53页 |
| 5.1 讨论1 教师评价对大学生同伴互评参与度的影响 | 第34-44页 |
| 5.1.1 教师课堂评价对同伴互评参与度有何影响 | 第34-39页 |
| 5.1.2 教师在线评价对同伴互评参与度有何影响 | 第39-42页 |
| 5.1.3 两种评价方式对同伴互评参与度的影响比较 | 第42-44页 |
| 5.2 讨论2 教师评价对同伴互评网络关系结构的影响 | 第44-53页 |
| 5.2.1 控制组的整体网络关系结构分析 | 第45-48页 |
| 5.2.2 实验组的整体网络关系结构分析 | 第48-50页 |
| 5.2.3 两种评价方式对同伴互评网络关系结构的影响比较 | 第50-53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53-56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 6.2 创新之处 | 第54-55页 |
| 6.3 局限性及改进方法 | 第55页 |
| 6.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 | 第58-61页 |
| 附录1 实验中涉及的作业要求 | 第58-59页 |
| 附录2 多媒体作品评价标准参考依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