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创新研究群体的团队合作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8-44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8-2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22页
        1.1.2 问题提出第22-24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24-26页
        1.2.1 研究目的第24-25页
        1.2.2 研究意义第25-26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第26-39页
        1.3.1 国内学者对创新研究群体的有关研究第27-32页
        1.3.2 团队、团队合作与团队合作机制有关研究及演进框架第32-38页
        1.3.3 研究现状评述第38-39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9-44页
        1.4.1 研究内容第39-41页
        1.4.2 研究方法第41-44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构建第44-67页
    2.1 创新群体团队合作机制的相关内涵与概念界定第44-48页
        2.1.1 创新群体项目的发展演变与面临问题第44-47页
        2.1.2 创新群体团队合作机制内涵与概念界定第47-48页
    2.2 创新群体项目与国外相似项目资助管理机制的对比分析第48-56页
    2.3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网络治理理论的组织性质与治理结构分析框架第56-59页
        2.3.1 交易成本理论中治理结构的三重维度第57-58页
        2.3.2 理论整合后的五重维度分析框架第58-59页
    2.4 基于科学社会学组织演化与团队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整合第59-62页
        2.4.1 科学社会学的组织演化引入第59-60页
        2.4.2 与团队生命周期理论的整合与演化阶段划分第60-62页
    2.5 基于科学社会学、科学计量学与社交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第62-63页
    2.6 基于团队合作质量理论与结构方程分析的理论模型第63-66页
    2.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3章 创新群体的组织性质及治理结构走向分析第67-82页
    3.1 治理结构与威廉姆森视角第68-70页
        3.1.1 治理结构与交易成本理论的引入第68页
        3.1.2 威廉姆森视角下治理结构的三重维度第68-70页
    3.2 创新群体组织属性与治理结构维度扩展第70-75页
        3.2.1 混合组织、网络组织与网络治理第70-71页
        3.2.2 创新群体的中间组织属性第71-72页
        3.2.3 创新群体的网络组织属性第72页
        3.2.4 治理结构五重维度扩展第72-75页
    3.3 创新群体治理结构五重维度分析第75-78页
        3.3.1 资产专用性维度第75-76页
        3.3.2 不确定性维度第76页
        3.3.3 交易频率维度第76-77页
        3.3.4 任务复杂性维度第77页
        3.3.5 团队合作质量维度第77-78页
    3.4 研究结论与优化建议第78-81页
        3.4.1 研究结论第78-79页
        3.4.2 结论外推与优化建议第79-81页
    3.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创新群体合作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第82-108页
    4.1 理论视阈:自发秩序下的科学共同体演化第83-88页
        4.1.1 哈耶克与波兰尼的自发秩序第83-84页
        4.1.2 科学共同体与创新群体合作网络的关系第84-85页
        4.1.3 自发秩序下创新群体合作网络的演化第85-88页
    4.2 创新群体合作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第88-93页
        4.2.1 项目立项前:创新群体合作网络的“无形学院”时期第88-90页
        4.2.2 项目在研期:创新群体合作网络的“科研创新项目团队”时期第90页
        4.2.3 项目结题后:创新群体合作网络的“混合型学术共同体”时期第90-93页
    4.3 案例分析:“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创新群体第93-104页
        4.3.1 项目开始前的“无形学院”时期(1998-2000年)第94-96页
        4.3.2 项目在研的“科研创新项目团队”时期(2001-2006年)第96-100页
        4.3.3 项目结束后的“混合型学术共同体”时期(2007-2009年)第100-104页
    4.4 结论与启示第104-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5章 创新群体合作网络构型的内涵与分类第108-128页
    5.1 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第108-112页
        5.1.1 归核化演进与晶格结构第108-109页
        5.1.2 网络密度第109-111页
        5.1.3 中介中心性第111-112页
    5.2 创新群体合作网络构型的实证分析第112-125页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112-114页
        5.2.2 抽样创新群体项目团队的初步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第114-119页
        5.2.3 中介中心性、单晶核辐射型与多晶核均衡型晶格结构第119-125页
    5.3 结论和启示第125-126页
        5.3.1 研究结论第125-126页
        5.3.2 进一步思考与启示第126页
    5.4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6章 创新群体深层团队合作机制的实证分析第128-149页
    6.1 理论视阈:团队合作的分工与声誉机制第129-132页
        6.1.1 团队合作的分工机制第130-131页
        6.1.2 团队合作的声誉机制第131-132页
        6.1.3 创新群体团队合作的分工与声誉机制第132页
    6.2 创新群体团队合作机制的组成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第132-136页
        6.2.1 创新群体团队合作机制的组成影响因素第133-135页
        6.2.2 创新群体团队合作机制的内涵与作用机理第135-136页
    6.3 创新群体团队合作机制作用机理的实证验证第136-147页
        6.3.1 研究问题第136-137页
        6.3.2 研究设计第137-141页
        6.3.3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第141-144页
        6.3.4 初步研究结论与作用机理分析第144-147页
    6.4 进一步讨论第147-148页
    6.5 本章小结第148-149页
第7章 创新群体团队合作机制的促进策略与政策建议第149-157页
    7.1 基于组织性质与治理结构分析的促进策略第149-150页
    7.2 基于合作网络形成与演化机理分析的促进策略第150-152页
    7.3 基于合作网络构型的促进策略第152页
    7.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与团队合作机制的促进策略第152-153页
    7.5 本章促进策略小结与具体落实措施建议第153-157页
结论第157-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6页
附录 A第176-182页
附录 B第182-1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85-188页
致谢第188-189页
个人简历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旅游竞合网络的景中村发展策略研究--以深圳大鹏半岛为例
下一篇:信任气氛和员工福利如何提高绩效和降低离职倾向:跨文化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