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食品安全与非法添加剂 | 第17页 |
1.2 吊白块概述 | 第17-18页 |
1.3 吊白块的毒理机制和危害 | 第18-19页 |
1.4 吊白块食品安全的现状 | 第19-20页 |
1.5 吊白块的检测标准与进展 | 第20页 |
1.6 现有检测方法的评价 | 第20-21页 |
1.7 核酸适配体概述 | 第21-22页 |
1.8 核酸适配体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9 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 第23-25页 |
1.9.1 SELEX技术的原理 | 第23-24页 |
1.9.2 SELEX技术的发展 | 第24-25页 |
1.10 胶体金技术 | 第25-27页 |
1.11 胶体金免疫试纸条 | 第27-28页 |
1.12 胶体金适配体试纸条 | 第28-30页 |
1.13 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胶体金及胶体金适配体偶联物的制备 | 第31-44页 |
2.1 前言 | 第31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1-33页 |
2.2.1 实验主要设备 | 第31-32页 |
2.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2页 |
2.2.3 适配体序列信息 | 第32页 |
2.2.4 相关溶液配制 | 第32-3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3.1 胶体金颗粒的制备 | 第33-34页 |
2.3.1.1 柠檬酸钠添加量对胶体金粒径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2 胶体金质量的评估 | 第34页 |
2.3.2.1 目测法 | 第34页 |
2.3.2.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34页 |
2.3.2.3 透射电镜扫描鉴定法 | 第34页 |
2.3.3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的制备 | 第34-36页 |
2.3.3.1 适配体标记前的处理 | 第34页 |
2.3.3.2 20 nm胶体金适配体最佳标记量的确定 | 第34-35页 |
2.3.3.3 40 nm胶体金适配体最佳标记量的确定 | 第35页 |
2.3.3.4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的制备 | 第35-36页 |
2.3.3.5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的纯化 | 第36页 |
2.3.4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的表征 | 第36页 |
2.3.4.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36页 |
2.3.4.2 Mey氏稳定实验法 | 第3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2.4.1 胶体金质量的鉴定 | 第36-39页 |
2.4.1.1 目测法 | 第37页 |
2.4.1.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37-38页 |
2.4.1.3 透射电镜法 | 第38-39页 |
2.4.2 柠檬酸钠对胶体金粒径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3 适配体稳定胶体金的最佳标记量 | 第40-42页 |
2.4.4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的表征 | 第42页 |
2.4.4.1 Mey氏稳定实验法 | 第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胶体金适配体试纸条的组装 | 第44-56页 |
3.1 前言 | 第44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4-45页 |
3.2.1 实验主要设备 | 第44页 |
3.2.2 实验主要试剂与材料 | 第44-45页 |
3.2.3 相关溶液配制 | 第45页 |
3.2.3.1 样品垫处理液 | 第45页 |
3.2.3.2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重悬液 | 第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3.3.1 样品垫和结合垫的预处理 | 第46页 |
3.3.1.1 样品垫的预处理 | 第46页 |
3.3.1.2 结合垫的预处理 | 第46页 |
3.3.2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重悬液的筛选以及稀释倍数的选择 | 第46页 |
3.3.2.1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重悬液的筛选 | 第46页 |
3.3.2.2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浓度的选择 | 第46页 |
3.3.3 检测线和控制线的制备 | 第46-47页 |
3.3.3.1 检测线溶液的制备 | 第46-47页 |
3.3.3.2 控制线溶液的制备 | 第47页 |
3.3.4 检测线与控制线的制备 | 第47页 |
3.3.5 检测线捕获探针浓度的确定 | 第47页 |
3.3.6 控制线捕获探针浓度的确定 | 第47页 |
3.3.7 硝酸纤维素膜的筛选 | 第47-48页 |
3.3.8 金标信号探针与检测线捕获探针的确定 | 第48页 |
3.3.9 试纸条质量性能的测试 | 第48页 |
3.3.9.1 特异性的测试 | 第48页 |
3.3.9.2 灵敏度的测试 | 第48页 |
3.3.9.3 稳定性的测试 | 第48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3.4.1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重悬液的筛选以及稀释倍数的选择 | 第49-51页 |
3.4.1.1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重悬液的筛选 | 第49-50页 |
3.4.1.2 金标适配体偶联物浓度的选择 | 第50-51页 |
3.4.2 检测线捕获探针浓度的确定 | 第51页 |
3.4.3 控制线捕获探针浓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3.4.4 硝酸纤维素膜的确定 | 第52-53页 |
3.4.5 金标信号探针与检测线捕获探针的确定 | 第53页 |
3.4.6 试纸条性能指标测试结果 | 第53-55页 |
3.4.6.1 试纸条特异性 | 第53-54页 |
3.4.6.2 试纸条灵敏度 | 第54-55页 |
3.4.6.3 试纸条稳定性 | 第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胶体金适配体试纸条快速检测食品中吊白块的非法使用情况 | 第56-71页 |
4.1 前言 | 第56页 |
4.2 试剂与仪器 | 第56-57页 |
4.2.1 仪器与设备 | 第56-57页 |
4.2.2 试剂 | 第57页 |
4.2.3 实验样品 | 第5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4.3.1 试纸条检测样品 | 第57页 |
4.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57-58页 |
4.3.3 样品基质效应的考察 | 第58页 |
4.3.3.1 标准曲线及校正曲线的绘制 | 第58页 |
4.3.3.2 各样品基质检测限的确定 | 第58页 |
4.3.3.3 各样品基质回收率试验 | 第58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8-69页 |
4.4.1 试纸条样品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4.4.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 | 第59-63页 |
4.4.3 试纸条与HPLC检测结果对比 | 第63页 |
4.4.4 各样品基质检测限的确定 | 第63-69页 |
4.4.4.1 标准曲线及各样品校正曲线的绘制 | 第63-65页 |
4.4.4.2 米线样品检测限确定 | 第65-66页 |
4.4.4.3 饵丝样品检测限确定 | 第66-67页 |
4.4.4.4 腐竹样品检测限确定 | 第67-68页 |
4.4.4.5 豆腐皮样品检测限确定 | 第68-69页 |
4.4.4.6 回收率实验 | 第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