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南美白对虾简介 | 第9页 |
1.1.2 南美白对虾研究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2.1 对虾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干制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对虾干制工艺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4 对虾货架期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1 即食干制对虾加工工艺 | 第15页 |
1.4.2 即食干制对虾营养成分分析评价 | 第15页 |
1.4.3 即食干制对虾货架期预测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9页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17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17-1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8-22页 |
2.2.1 南美白对虾原料前处理 | 第18页 |
2.2.2 烫漂工艺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2.2.3 太阳能干制工艺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4 即食干制对虾营养成分分析评价试验方法 | 第22页 |
2.2.5 即食干制对虾贮藏期间指标测定试验方法 | 第22页 |
2.2.6 建立即食干制对虾货架期预测模型试验方法 | 第22页 |
2.3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2-28页 |
2.3.1 基本营养成分检测方法 | 第22-24页 |
2.3.2 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3.3 矿物质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3.4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3.5 贮藏期间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2.3.6 感官评定检测方法 | 第26-28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60页 |
3.1 烫漂工艺对南美白对虾感官评分的影响 | 第29-32页 |
3.1.1 煮制时间对南美白对虾感官评分的影响 | 第29页 |
3.1.2 盐水浓度对南美白对虾感官评分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3 料水比对南美白对虾感官评分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4 烫漂工艺正交试验优化 | 第31-32页 |
3.2 太阳能干制工艺对南美白对虾感官评分的影响 | 第32-39页 |
3.2.1 南美白对虾干制终点干基含水率的确定 | 第32页 |
3.2.2 干制温度对南美白对虾干基含水率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3 干制风速对南美白对虾干基含水率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4 载物量对南美白对虾干基含水率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5 太阳能干制工艺正交试验优化 | 第37-39页 |
3.3 即食干制对虾营养成分分析评价 | 第39-44页 |
3.3.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第39页 |
3.3.2 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39-40页 |
3.3.3 矿物质含量分析 | 第40-41页 |
3.3.4 新鲜南美白对虾与即食干制对虾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第41-44页 |
3.4 即食干制对虾贮藏期间指标测定 | 第44-55页 |
3.4.1 即食干制对虾贮藏期间水分含量变化 | 第44-45页 |
3.4.2 即食干制对虾贮藏期间Aw变化 | 第45页 |
3.4.3 即食干制对虾贮藏期间p H变化 | 第45-47页 |
3.4.4 即食干制对虾贮藏期间质构特性变化 | 第47-48页 |
3.4.5 即食干制对虾贮藏期间色泽变化 | 第48-49页 |
3.4.6 即食干制对虾贮藏期间TVB-N含量变化 | 第49-50页 |
3.4.7 即食干制对虾贮藏期间菌落总数变化 | 第50页 |
3.4.8 即食干制对虾贮藏期间感官评分变化 | 第50-51页 |
3.4.9 即食干制对虾贮藏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第51-55页 |
3.5 即食干制对虾的货架期预测模型 | 第55-60页 |
3.5.1 关键指示因子的选择 | 第55-56页 |
3.5.2 即食干制对虾在不同贮藏温度下TVB-N值随贮藏时间变化的回归方程 | 第56-57页 |
3.5.3 即食干制对虾TVB-N值变化的Arrhenius方程 | 第57-58页 |
3.5.4 即食干制对虾的货架期预测模型 | 第58页 |
3.5.5 即食干制对虾货架期预测模型验证及货架期预测 | 第58-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5 建议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详细摘要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