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制造工艺论文

新型微流体芯片快速制备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微流体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第10-16页
        1.2.1 微流体芯片结构加工技术现状分析第10-13页
        1.2.2 基底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现状分析第13-14页
        1.2.3 芯片键合封装技术现状分析第14-15页
        1.2.4 微流体芯片的应用领域第15-16页
    1.3 选题意义第16-1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17-20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1.4.2 本论文创新点第19-20页
2 数字光刻投影系统制备微流体芯片技术研究第20-40页
    2.1 引言第20-21页
    2.2 数字光刻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第21-23页
        2.2.1 投影式曝光成像基础第21页
        2.2.2 数字光刻投影系统改装原理第21-23页
    2.3 DLPS的构成第23-27页
        2.3.1 本实验室搭建的系统模型第23-24页
        2.3.2 系统要求第24页
        2.3.3 DLPS曝光参数的选择第24-27页
    2.4 DLPS制备微流体芯片实验过程第27-33页
        2.4.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7-30页
        2.4.2 实验步骤第30-33页
    2.5 DLPS加工简单微流体芯片性能验证第33-36页
    2.6 激光雕刻机加工微流体芯片方法对比第36-38页
        2.6.1 激光雕刻机制备微流体芯片的优点第36页
        2.6.2 激光雕刻机加工微流体芯片实验过程第36-38页
        2.6.3 DLPS和激光雕刻机加工微流体芯片效果对比第38页
    2.7 本章小结第38-40页
3 基于微波放电法的材料改性及封装技术研究第40-52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材料表面的润湿性原理第40-42页
    3.3 微波放电法及其改性机制第42-44页
        3.3.1 低温等离子体放电技术第42-43页
        3.3.2 基底材料改性机制第43-44页
    3.4 实验部分第44-47页
        3.4.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4页
        3.4.2 实验步骤第44-46页
        3.4.3 改性效果评价第46-47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47-49页
        3.5.1 改性后PDMS表面接触角变化及其恢复时间记录第47-49页
        3.5.2 键合条件的优化改进第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2页
4 基于紫外臭氧光照法的材料改性及封装技术研究第52-64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紫外光臭氧改性机理第52-54页
        4.2.1 紫外线及其光子能量第52-53页
        4.2.2 臭氧产生机制第53页
        4.2.3 PDMS表面改性技术原理第53-54页
    4.3 实验部分第54-58页
        4.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54-55页
        4.3.2 实验步骤第55-58页
    4.4 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第58-61页
        4.4.1 设计正交试验及实验结果第59页
        4.4.2 正交试验结果直观分析第59-61页
    4.5 PDMS改性工艺参数优化分析第61-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4页
5 微流体芯片实例验证——微混合器第64-72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液体快速混合微流体芯片的设计基础第64-66页
        5.2.1 微混合器的基本构型第64-65页
        5.2.2 微流体流动特性的描述第65页
        5.2.3 微混合器混合效果的影响因素第65-66页
    5.3 基于理论的微混合器芯片设计实验第66-69页
        5.3.1 基于T型的曲折线混合器第67页
        5.3.2 三角回旋圆形弯道混合器第67-68页
        5.3.3 两种微混合器构型混合效果的理论分析第68-69页
    5.4 组合式“巳形”微混合器芯片的设计第69-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6 总结与展望第72-76页
    6.1 总结第72-73页
    6.2 展望第73-76页
致谢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标记迁移学习算法研究以及在鸟声识别中的应用
下一篇:电子制造型企业一线员工离职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A公司的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