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Extended Abstract | 第10-26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26-47页 |
·本文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26-27页 |
·本文选题的缘起 | 第26页 |
·本文选题的意义 | 第26-27页 |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 第27-29页 |
·蒲松龄 | 第27-28页 |
·《聊斋志异》 | 第28-29页 |
·《聊斋志异》英译概述 | 第29-37页 |
·《聊斋志异》零散译文概述 | 第29-34页 |
·《聊斋志异》译本概述 | 第34-36页 |
·《聊斋志异》漫画译本概述 | 第36-37页 |
·国内外《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综述 | 第37-43页 |
·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综述 | 第37-41页 |
·《聊斋志异》英译历史研究 | 第37-38页 |
·《聊斋志异》译本个案研究 | 第38-40页 |
·《聊斋志异》译本对比研究 | 第40-41页 |
·国外《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综述 | 第41-42页 |
·国内外《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述评 | 第42-43页 |
·研究力度不够 | 第42页 |
·研究广度欠缺 | 第42-43页 |
·英译版本选择单一重复 | 第43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43-47页 |
·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第二章 描述翻译学视域下的《聊斋志异》英译研究 | 第47-60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描述翻译学发展轨迹 | 第48-52页 |
·萌芽期 | 第48-49页 |
·发展期 | 第49-50页 |
·壮大期 | 第50-52页 |
·描述翻译学理论创新 | 第52-56页 |
·翻译再认识 | 第52-53页 |
·以译语为导向的研究视角 | 第53-54页 |
·翻译规范 | 第54-56页 |
·《聊斋志异》英译研究描述对象和方法 | 第56-59页 |
·《聊斋志异》英译研究描述对象 | 第56-58页 |
·《聊斋志异》英译研究描述方法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翻译中的跨文化操纵: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 | 第60-88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传教目的下的改写:郭实腊译介《聊斋志异》 | 第61-68页 |
·郭实腊与Liau Chai I Chi, or Extraordinary Legends from Liau Chai | 第61-63页 |
·传教目的下的改写:郭实腊译介《聊斋志异》 | 第63-68页 |
·读者期待视野下的改写:阿连壁英译《聊斋志异》 | 第68-73页 |
·阿连壁与Tales From the Liao Chai Chil Yi | 第68-69页 |
·读者期待视野下的改写:阿连壁英译《聊斋志异》 | 第69-73页 |
·纯洁文学观下的改写:翟理斯英译《聊斋志异》 | 第73-82页 |
·翟理斯与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 第73-75页 |
·归化: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策略 | 第75-79页 |
·纯洁文学观下的改写:翟理斯对原文的操纵 | 第79-82页 |
·翻译名义下的自由创作:乔治·苏利耶·德莫朗英译《聊斋志异》 | 第82-86页 |
·乔治·苏利耶·德莫朗与Strange Stories from the Lodge of Leisures | 第82-83页 |
·翻译名义下的自由创作:乔治·苏利耶·德莫朗英译《聊斋志异》 | 第83-86页 |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翻译中对异文化的尊重:当代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 | 第88-113页 |
·引言 | 第88-89页 |
·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梅丹理、梅维恒英译《聊斋志异》 | 第89-97页 |
·梅丹理、梅维恒与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 | 第89-91页 |
·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梅丹理、梅维恒英译《聊斋志异》 | 第91-97页 |
·归化和异化的有机结合:闵福德英译《聊斋志异》 | 第97-106页 |
·闵福德与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 第97-98页 |
·归化和异化的有机结合:闵福德英译《聊斋志异》 | 第98-106页 |
·异化的典范:宋贤德英译《聊斋志异》 | 第106-111页 |
·宋贤德与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 第106页 |
·异化的典范:宋贤德英译《聊斋志异》 | 第106-111页 |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和而不同原则下中国文化经典对外传播:华人学者和翻译家英译《聊斋志异》 | 第113-133页 |
·引言 | 第113-114页 |
·强势文化下的读者关照:邝如丝英译《聊斋志异》 | 第114-121页 |
·邝如丝与Chinese Ghost and Love Stories | 第114-116页 |
·强势文化下的读者关照:邝如丝英译《聊斋志异》 | 第116-121页 |
·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杨宪益、戴乃迭等英译《聊斋志异》 | 第121-125页 |
·杨宪益、戴乃迭等和Selected Tales of Liaozhai | 第121-122页 |
·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杨宪益、戴乃迭等英译《聊斋志异》 | 第122-125页 |
·如实传达中国文化:卢允中等英译《聊斋志异》 | 第125-131页 |
·卢允中等和Strange Tales of Liaozhai | 第125-127页 |
·如实传达中国文化:卢允中等英译《聊斋志异》 | 第127-131页 |
·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六章《聊斋志异》英译:从跨文化操纵到文化和合 | 第133-151页 |
·引言:历史文化语境与翻译 | 第133-136页 |
·《聊斋志异》英译历史文化语境的嬗变 | 第136-142页 |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历史文化语境 | 第136-138页 |
·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 | 第138-140页 |
·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文化语境 | 第140-142页 |
·从跨文化操纵到文化和合 | 第142-150页 |
·跨文化操纵:早期《聊斋志异》英译 | 第142-146页 |
·文化和合:当代《聊斋志异》英译 | 第146-150页 |
·文化和合观 | 第146-147页 |
·当代《聊斋志异》英译的文化和合倾向 | 第147-150页 |
·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51-158页 |
·本研究的内容总结及创新之处 | 第151-153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拓展空间 | 第153-154页 |
·本研究对中国典籍英译的启示 | 第154-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6页 |
附录 | 第166-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