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5-20页 |
一、本研究的缘起 | 第15-17页 |
二、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7-18页 |
三、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本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62页 |
一 模式与教学模式 | 第20-27页 |
(一) 模式的涵义与特征 | 第20-21页 |
1. 模式的内涵 | 第20-21页 |
2. 模式的特征 | 第21页 |
(二) 教学模式的涵义 | 第21-27页 |
1. 教学法 | 第22页 |
2. 教学方法 | 第22-23页 |
3. 教学模式 | 第23-25页 |
4. 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25-26页 |
5. 教学模式的要素 | 第26-27页 |
二、外语教学模式研究回顾 | 第27-38页 |
(一) 西方主要外语教学法的演变 | 第27-29页 |
(二) 西方外语教学法演变的特点 | 第29-30页 |
(三) 西方外语教学模式发展情况 | 第30-32页 |
(四) 我国近30年外语教学模式发展情况 | 第32-38页 |
三、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 第38-61页 |
(一)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涵义 | 第39-43页 |
1. 何谓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 第39页 |
2. 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概念模型 | 第39-42页 |
3. 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操作程序模型 | 第42-43页 |
(二) 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 | 第43-47页 |
1. 师生课堂互动 | 第44-45页 |
2. 生生"社区"互动 | 第45页 |
3. 生机多维互动 | 第45-46页 |
4. 教师多维互动 | 第46-47页 |
(三)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比较 | 第47-51页 |
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47页 |
2.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 | 第47-49页 |
3.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49-51页 |
(四)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据 | 第51-61页 |
1. 大学生的特点 | 第51-52页 |
2. 相关学习理论及教学、互动涵义 | 第52-55页 |
3.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55-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之实验设计 | 第62-73页 |
一、听说实验教学设计 | 第62-64页 |
(一) 实验研究问题 | 第62-63页 |
(二) 实验对象 | 第63页 |
(三) 实验方案 | 第63-64页 |
(四) 实验工具 | 第64页 |
二、阅读实验教学设计 | 第64-66页 |
(一) 实验研究问题 | 第64-65页 |
(二) 实验对象 | 第65页 |
(三) 实验方案 | 第65-66页 |
(四) 实验工具 | 第66页 |
三、写作实验教学设计 | 第66-68页 |
(一) 实验研究问题 | 第67页 |
(二) 实验对象 | 第67页 |
(三) 实验方案 | 第67-68页 |
(四) 实验工具 | 第68页 |
四、翻译实验教学设计 | 第68-69页 |
(一) 实验研究问题 | 第68-69页 |
(二) 实验对象 | 第69页 |
(三) 实验方案 | 第69页 |
(四) 实验工具 | 第69页 |
五、教师教学信念调查 | 第69-71页 |
(一) 教师教学信念 | 第70-71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之实验研究 | 第73-101页 |
一、听说实验教学 | 第73-81页 |
(一) 实验过程 | 第73页 |
(二) 实例说明 | 第73-77页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7-81页 |
二、阅读实验教学 | 第81-86页 |
(一) 实验过程 | 第81-82页 |
(二) 实例说明 | 第82-83页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3-86页 |
三、写作实验教学 | 第86-93页 |
(一) 实验过程 | 第86页 |
(二) 实例说明 | 第86-89页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9-93页 |
四、翻译实验教学 | 第93-96页 |
(一) 实验过程 | 第93页 |
(二) 实例说明 | 第93-95页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5-96页 |
五、我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调查研究 | 第96-100页 |
(一) 大学英语教师的信念认知问题 | 第96-97页 |
(二) 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 | 第97-98页 |
(三) 大学英语课堂实际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情况 | 第98-99页 |
(四) 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需求分析 | 第99-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启示与反思 | 第101-123页 |
一、实验教学的启示 | 第101-112页 |
(一) 听说实验教学的启示 | 第101-103页 |
1. 口语策略训练的有效性 | 第101-102页 |
2. 人机互动的双重性 | 第102页 |
3. 合作、互动对口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 第102页 |
4. 教师主导作用不可或缺 | 第102-103页 |
(二) 阅读实验教学的启示 | 第103-105页 |
1. 丰富的输入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保障 | 第103-104页 |
2. 指导性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 第104页 |
3.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效果提升的必要条件 | 第104-105页 |
(三) 写作实验教学的启示 | 第105-107页 |
1. 正确对待学生作文中的语言错误 | 第105-106页 |
2. 教师的指导与反馈是学生写作质量提高的保证 | 第106-107页 |
3. 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能力亟待培养与加强 | 第107页 |
(四) 翻译实验教学的启示 | 第107-109页 |
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 第108页 |
2.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108页 |
3. 锻造学生的译文鉴别能力 | 第108页 |
4. 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语言输入 | 第108-109页 |
(五) 教师教学信念调查的启示 | 第109-112页 |
1. 重视教师的信息能力素养 | 第109页 |
2. 提高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素养 | 第109-110页 |
3. 丰富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素养 | 第110-111页 |
4.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 第111-112页 |
二、实验教学的反思 | 第112-121页 |
(一) 正确处理课堂内外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 第113-114页 |
(二) 加速外语学习资源库建设 | 第114页 |
(三) 关注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 | 第114-116页 |
(四) 加强网络自主学习管理 | 第116-117页 |
(五) 优化教学评估体系 | 第117-118页 |
(六) 提高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 | 第118-119页 |
(七) 关注教师发展 | 第119-121页 |
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23-131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23-125页 |
(一) 听说实验教学研究结论 | 第123-124页 |
(二) 阅读实验教学研究结论 | 第124页 |
(三) 写作实验教学研究结论 | 第124页 |
(四) 翻译实验教学研究结论 | 第124页 |
(五) 教师外语教学信念的调查结果 | 第124-125页 |
二、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第125-129页 |
(一) 明确目标,问题引路 | 第125-126页 |
(二) 巧设任务,引发思考 | 第126页 |
(三) 小组协作,集思广益 | 第126-127页 |
(四) 适时小结,重视评价 | 第127-128页 |
(五) 优化环境,创造条件 | 第128-129页 |
三、本研究的贡献和创新点 | 第129页 |
四、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29-130页 |
(一) 研究范围方面 | 第129页 |
(二) 研究深度方面 | 第129-130页 |
(三) 研究内容方面 | 第130页 |
五、未来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附录 | 第137-163页 |
附录1 2006级新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 | 第137-139页 |
附录2 学生合作感觉调查 | 第139-141页 |
附录3 阅读元认知策略运用调查问卷 | 第141-142页 |
附录4 Syllabus for College English Ⅲ | 第142-145页 |
附录5 Learning Management | 第145-146页 |
附录6 英语写作调查问卷Ⅰ | 第146-149页 |
附录7 写作策略运用调查问卷Ⅱ | 第149-152页 |
附件8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卷调查Ⅰ | 第152-156页 |
附件9 教师信念问卷 | 第156-158页 |
附录10 生生互动口语实践计划 | 第158-160页 |
附录11 Task three-step-talk | 第160-161页 |
附录12 Task Read Aloud | 第161-162页 |
附录13 Task呈现一个语言"作品" | 第162-163页 |
附录14 Task Open discussion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