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和特征 | 第11-12页 |
1.2.2 高技能人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3 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高技能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17-21页 |
2.1 高技能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内涵 | 第17页 |
2.2 高技能人才多元协同培养的理论研究 | 第17-21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7-19页 |
2.2.2 公共物品多元供给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3 朝阳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第21-44页 |
3.1 北京市朝阳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 第21-38页 |
3.1.1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 | 第21-28页 |
3.1.2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 | 第28-29页 |
3.1.3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情况 | 第29-34页 |
3.1.4 企业支持制度和政府政策实施情况 | 第34-38页 |
3.2 高技能人才单一主体培养面临的问题 | 第38-42页 |
3.2.1 政府层面 | 第38-39页 |
3.2.2 企业层面 | 第39-40页 |
3.2.3 职业院校层面 | 第40-41页 |
3.2.4 高技能人才个人层面 | 第41-42页 |
3.3 高技能人才单一主体培养面临的问题的原因——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 第42-44页 |
3.3.1 目标导向易受传统影响 | 第42页 |
3.3.2 主体整合效率低 | 第42页 |
3.3.3 培养主体的顾虑多 | 第42-43页 |
3.3.4 制度保障不到位 | 第43-44页 |
4 国外先进经验与启示 | 第44-47页 |
4.1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 第44-45页 |
4.1.1 校企合作的协调与监督 | 第44页 |
4.1.2 资金和制度保障 | 第44页 |
4.1.3 打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壁垒 | 第44-45页 |
4.1.4 共担技能投资风险,组建技能联盟 | 第45页 |
4.2 国外高技能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45-47页 |
4.2.1 依据市场需求的政府激励机制 | 第45-46页 |
4.2.2 紧密的资源整合 | 第46页 |
4.2.3 科学的评价体系 | 第46页 |
4.2.4 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 第46-47页 |
5 高技能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47-52页 |
5.1 社会氛围的引导 | 第47页 |
5.2 政府层面 | 第47-49页 |
5.2.1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 | 第47-48页 |
5.2.2 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 | 第48页 |
5.2.3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 第48-49页 |
5.2.4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跟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立法工作 | 第49页 |
5.3 企业层面 | 第49-50页 |
5.3.1 有效吸引高技能人才,完善激励机制 | 第49页 |
5.3.2 完善企业薪酬制度和职位晋升考评体制 | 第49-50页 |
5.4 职业院校层面 | 第50-51页 |
5.4.1 提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提高教学质量 | 第50页 |
5.4.2 根据产业发展,实现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有效供给 | 第50-51页 |
5.4.3 服务企业,创新校企合作 | 第51页 |
5.5 高技能人才层面 | 第51-52页 |
6 论文主要观点及不足 | 第52-54页 |
6.1 论文主要观点 | 第52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高技能人才现状调查问卷 | 第57-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