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14页 |
第一章 历史学习中重视自我效能感的必要性 | 第14-16页 |
1.1 自我效能感在历史学习中的功能 | 第14页 |
1.2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 | 第14页 |
1.3 调查与分析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学习动机与历史学习效能感的关系 | 第16-33页 |
2.1 历史学习内容的差异 | 第16-22页 |
2.1.1 学生对经济史的动机保持水平 | 第17-19页 |
2.1.2 学生对制度史的动机保持水平 | 第19-20页 |
2.1.3 学生对思想史的动机保持水平 | 第20-22页 |
2.2 学生内在的差异 | 第22-25页 |
2.2.1 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差异 | 第22-23页 |
2.2.2 历史学习目标的设立 | 第23-24页 |
2.2.3 对历史学习结果的期待 | 第24-25页 |
2.3 外在环境的影响 | 第25-33页 |
2.3.1 榜样的指引 | 第25-26页 |
2.3.2 教师的积极鼓励 | 第26-27页 |
2.3.3 环境的影响 | 第27-30页 |
2.3.4 互联网的影响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历史学习动机激发方法 | 第33-49页 |
3.1 指导学生制定适合的历史学习目标 | 第33-34页 |
3.2 创设具有氛围的历史学习环境 | 第34-37页 |
3.2.1 校园文化环境 | 第34-35页 |
3.2.2 课堂学习环境 | 第35-37页 |
3.3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 第37-42页 |
3.3.1 评价的差异性与开放性 | 第37-38页 |
3.3.2 课堂上的及时激励评价 | 第38-40页 |
3.3.3 书面作业中的激励性评语 | 第40-41页 |
3.3.4 课后的谈心交流 | 第41-42页 |
3.4 在群体交往中提高历史学习动机 | 第42-44页 |
3.4.1 树立适合的榜样 | 第42-44页 |
3.4.2 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 | 第44页 |
3.5 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 第44-49页 |
3.5.1 要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 第47页 |
3.5.2 避免错误归因 | 第47-48页 |
3.5.3 正确归因和归因偏差并重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49-50页 |
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