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5-16页 |
1.1.1 食源性疾病 | 第15-16页 |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6页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1.2.1 传统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1.2.2 生物学方法 | 第17页 |
1.2.3 免疫学方法 | 第17页 |
1.2.4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7页 |
1.2.5 生物传感方法 | 第17-19页 |
1.3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方面的研究 | 第19-21页 |
1.3.1 催化作用 | 第19页 |
1.3.2 固定生物分子 | 第19-20页 |
1.3.3 标记生物分子 | 第20页 |
1.3.4 作为反应物 | 第20页 |
1.3.5 控制反应 | 第20-21页 |
1.3.6 加速电子传递 | 第21页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于自组装金纳米棒的免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的构建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 第23-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2 金纳米棒的制备 | 第25页 |
2.1.3 传感器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2.2.1 金纳米棒的表征 | 第26-27页 |
2.2.2 电极表面修饰过程的表征 | 第27-29页 |
2.2.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29-30页 |
2.2.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 第30-31页 |
2.2.5 传感器的特异性 | 第31页 |
2.2.6 传感器的重复性与稳定性 | 第31-32页 |
2.2.7 实际样品检测 | 第32页 |
2.3 结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金属离子功能化聚苯乙烯-丙烯酸纳米球用于高灵敏电化学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34-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3.1.1 材料与仪器 | 第35页 |
3.1.2 聚(苯乙烯-丙烯酸)纳米球(PSA)的制备 | 第35-36页 |
3.1.3 PSA/PAH/(P SS-Cu)n/Ab的制备 | 第36页 |
3.1.4 传感器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3.2.1 纳米探针的SEM以及TEM表征 | 第37-38页 |
3.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 第38-39页 |
3.2.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9-40页 |
3.2.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 第40页 |
3.2.5 传感器的特异性 | 第40-41页 |
3.2.6 传感器的重复性与稳定性 | 第41页 |
3.2.7 实际样品检测 | 第41-42页 |
3.3 结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快速磁分离电化学免疫传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高灵敏检测 | 第43-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1.1 材料与仪器 | 第44页 |
4.1.2 C dTe量子点的制备 | 第44-45页 |
4.1.3 QDs-Ab以及Fe_3O_4-Ab的制备 | 第45页 |
4.1.4 传感器的制备 | 第45-4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4.2.1 C dTe量子点的表征 | 第46-47页 |
4.2.2 QDs-Ab以及Fe_3O_4-Ab的表征 | 第47-48页 |
4.2.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48-49页 |
4.2.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 第49-50页 |
4.2.5 传感器的特异性 | 第50-51页 |
4.2.6 传感器的重复性与稳定性 | 第51页 |
4.2.7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1-52页 |
4.3 结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5.2 创新点 | 第54页 |
5.3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专利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