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特色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2.1 财务公司形成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4页 |
2.1.2 产融结合理论 | 第14-15页 |
2.1.3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第15-16页 |
2.2 流动性风险一般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2.1 风险控制与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页 |
2.2.2 风险控制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17页 |
2.3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3.1 资产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2.3.2 负债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3.3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3.4 资产负债表外统一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现状及流动性风险分析 | 第20-31页 |
3.1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现状分析 | 第20-27页 |
3.1.1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概念和界定 | 第20-21页 |
3.1.2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部发展阶段 | 第21-22页 |
3.1.3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 第22-27页 |
3.2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现状 | 第27页 |
3.2.1 资产状况 | 第27页 |
3.2.2 负债状况 | 第27页 |
3.3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现状识别 | 第27-31页 |
3.3.1 资产负债结构问题 | 第27-29页 |
3.3.2 存贷款结构问题 | 第29页 |
3.3.3 业务单一问题 | 第29-30页 |
3.3.4 母公司干预问题 | 第30页 |
3.3.5 政策影响问题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定量分析 | 第31-41页 |
4.1. 衡量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的指标 | 第31-32页 |
4.2. 我国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的静态指标分析 | 第32-33页 |
4.3 我国不同行业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的分类分析 | 第33-35页 |
4.4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 | 第35-41页 |
4.4.1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原理 | 第35-36页 |
4.4.2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压力测试模型的构建 | 第36-38页 |
4.4.3 压力测试情景设计 | 第38-39页 |
4.4.4 压力测试的结论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1-46页 |
5.1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 第41-43页 |
5.1.1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政策影响 | 第41-42页 |
5.1.2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行业整体水平 | 第42页 |
5.1.3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个体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 | 第42-43页 |
5.2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3-46页 |
5.2.1 受集团公司干预过多,政策缺乏连续性 | 第43页 |
5.2.2 缺乏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 第43-44页 |
5.2.3 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 第44页 |
5.2.4 对财务公司活动范围的限制过多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加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46-50页 |
6.1 重新明确定位减少行政干预 | 第46页 |
6.2 加快对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 | 第46-47页 |
6.3 建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监督、计量和控制机制 | 第47-48页 |
6.4 高效利用信息系统加强内部控制体系 | 第48页 |
6.5 建立有效的风险应急机制 | 第48-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0-51页 |
7.1 结论 | 第50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