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s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8-11页 |
1.1.1 网民的规模不断增加 | 第8-9页 |
1.1.2 网民的年龄结构不断变化 | 第9-10页 |
1.1.3 网民的上网时长 | 第10页 |
1.1.4 网络流行语与社会事件(现象)、社会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1-14页 |
1.3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5页 |
1.4.3 文本分析法 | 第15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和兴起 | 第16-23页 |
2.1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 第16-18页 |
2.1.1 网络语言 | 第16页 |
2.1.2 流行语 | 第16-17页 |
2.1.3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的背景 | 第18-23页 |
2.2.1 网络信息技术是网络流行语兴起的物质基础 | 第19-20页 |
2.2.2 公众交流方式的多样化为网络流行语兴起提供了契机 | 第20-21页 |
2.2.3 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网络流行语兴起的外部因素 | 第21-22页 |
2.2.4 网民审美趣味的变化客观上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兴起 | 第22-23页 |
3 网络流行语的审美透视 | 第23-34页 |
3.1 内容:真实与日常 | 第23-25页 |
3.1.1 生活题材的本真直觉 | 第23-24页 |
3.1.2 日常趣味的娱乐话题 | 第24页 |
3.1.3 讽刺与调侃的个性表达 | 第24-25页 |
3.2 传播过程:狂欢与消失 | 第25-28页 |
3.2.1 网民积极传播 | 第25-26页 |
3.2.2 网络狂欢 | 第26-27页 |
3.2.3 逐渐消失 | 第27-28页 |
3.3 价值诉求 | 第28-32页 |
3.3.1 简单的审美体验 | 第28-30页 |
3.3.2 追求统一的价值认同 | 第30-31页 |
3.3.3 批判中解构 | 第31-32页 |
3.4 网络流行语与公众生活联系紧密 | 第32-34页 |
3.4.1 反映民生状态 | 第32-33页 |
3.4.2 舆论监督的另类表达 | 第33-34页 |
4 网络流行语的审美研究 | 第34-41页 |
4.1 网络流行语所在环境影响公众的审美 | 第34-35页 |
4.1.1 对审美思维的影响 | 第34-35页 |
4.1.2 审美标准的创新 | 第35页 |
4.2 公众的审美泛化 | 第35-37页 |
4.2.1 日常生活审美化 | 第35-36页 |
4.2.2 审美日常生活化 | 第36页 |
4.2.3 对传统美学提出了挑战 | 第36-37页 |
4.2.4 网络流行语成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领域 | 第37页 |
4.3 网络流行语对审美研究的启示 | 第37-41页 |
4.3.1 正确的看待审美泛化 | 第37-38页 |
4.3.2 对审美对象和标准的新认识 | 第38-39页 |
4.3.3 对审美教育的启示 | 第39-40页 |
4.3.4 防止审美的庸俗化和功利化 | 第40-41页 |
5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2012-2017 年网络流行语总汇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