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词“贴”的语义角色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0-1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语义角色的相关理论 | 第11-12页 |
(二)语义角色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现代汉语动词“贴”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二)实际意义 | 第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形式和意义结合法 | 第16页 |
(二)归纳法 | 第16-17页 |
(三)比较法 | 第17页 |
五、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动词“贴1”的语义角色 | 第19-48页 |
第一节 动词“贴1”语义角色的分类 | 第19-26页 |
一、施事 | 第19-20页 |
二、受事 | 第20-21页 |
三、与事 | 第21页 |
四、结果 | 第21-22页 |
五、工具 | 第22页 |
六、方式 | 第22-23页 |
七、场所 | 第23页 |
八、源点 | 第23-24页 |
九、终点 | 第24页 |
十、时间 | 第24-25页 |
十一、数量 | 第25页 |
十二、频率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动词“贴1”语义角色呈现情况及相关句模 | 第26-48页 |
一、一个语义角色独现 | 第27-28页 |
二、两个语义角色同现 | 第28-32页 |
三、三个语义角色同现 | 第32-40页 |
四、四个语义角色同现 | 第40-43页 |
五、五个语义角色同现 | 第43-48页 |
第二章 动词“贴2”的语义角色 | 第48-60页 |
第一节 动词“贴2”语义角色的分类 | 第48-52页 |
一、施事 | 第48页 |
二、受事 | 第48-49页 |
三、与事 | 第49页 |
四、工具 | 第49页 |
五、方式 | 第49-50页 |
六、场所 | 第50页 |
七、源点 | 第50页 |
八、终点 | 第50-51页 |
九、时间 | 第51-52页 |
十、频率 | 第52页 |
第二节 动词“贴2”语义角色呈现情况及相关句模 | 第52-60页 |
一、一个语义角色独现 | 第52-53页 |
二、两个语义角色同现 | 第53-55页 |
三、三个语义角色同现 | 第55-56页 |
四、四个语义角色同现 | 第56-58页 |
五、五个语义角色同现 | 第58-60页 |
第三章“贴1”“贴2”辨析 | 第60-65页 |
第一节“贴1”“贴2”相同点 | 第60-61页 |
一、从出现的语义角色类型来看 | 第60页 |
二、从语义角色同现情况来看 | 第60页 |
三、从语义角色分布位置来看 | 第60-61页 |
第二节“贴1”“贴2”不同点 | 第61-62页 |
一、从语义特征来看 | 第61页 |
二、从出现的语义角色类型来看 | 第61页 |
三、从语义角色同现情况来看 | 第61-62页 |
四、从语义角色分布位置来看 | 第62页 |
第三节 出现不同语义角色的原因 | 第62-65页 |
一、动词的因素 | 第63页 |
二、语义的因素 | 第63页 |
三、句式的因素 | 第63页 |
四、语用的因素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