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3.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深受郭象哲学影响的“逍遥”观 | 第13-26页 |
第一节 对“逍遥”的翻译:“逍遥”即“HAPPY”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对“逍遥”的阐释:深受郭象哲学影响的“幸福”观 | 第16-25页 |
1. “何以幸福”:对郭象“适性逍遥”的继承与发展 | 第17-20页 |
2. “幸福有别”:对郭象“有待逍遥”“无待逍遥”的继承与发展 | 第20-23页 |
3. 冯友兰“幸福”观与庄子“逍遥”观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小结:冯氏“逍遥”观对“小大之辨”的遮蔽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西方哲学理论映照下的“去知”观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对“去知”的翻译:discard knowledge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对“去知”的阐释:詹姆士与黑格尔理论的映照 | 第28-35页 |
1. 何谓“去知”:詹姆士“纯粹经验”理论对“去知”观的充实与展开 | 第28-32页 |
2. 如何“去知”:黑格尔“精神生活的三个阶段”理论对“去知”观的深化发展 | 第32-35页 |
第三节 小结:冯氏“去知”观对庄子“去知”观的发展和深化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道”的多元阐释:多声复调的意义张力域 | 第37-49页 |
第一节 对“道”的翻译和界说 | 第37-42页 |
1. 对“道”的翻译:Tao | 第37-40页 |
2. 对“道”的界说:“道”是“全”、“一”、“宇宙”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冯译本对“道”的阐释:多种意义维度的交汇 | 第42-47页 |
1. “道”与“独化”之间,郭象思想与冯氏读解的交融 | 第43-44页 |
2. “独化”与“God”之间:郭象思想与斯宾诺莎思想的对话 | 第44-47页 |
第三节 小结:“道”与“Creator”之间:开放的意义张力域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