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四)研究设计 | 第14-15页 |
| 1.研究目标 | 第14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五)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1.地方高校 | 第15-16页 |
| 2.人才培养模式 | 第16页 |
| 3.初次就业 | 第16-17页 |
|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7-22页 |
|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 第17-18页 |
| 1.区域内差异 | 第17页 |
| 2.体制内差异 | 第17-18页 |
| 3.薪资差异 | 第18页 |
|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18-22页 |
| 1.主观原因 | 第18-20页 |
| 2.客观原因 | 第20-22页 |
|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 第22-25页 |
|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的影响 | 第22-23页 |
| 1.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 | 第22页 |
| 2.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 第22-23页 |
| 3.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 第23页 |
|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以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保障 | 第23-25页 |
| 1.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 第23-24页 |
| 2.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力 | 第24-25页 |
| 三、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35页 |
| (一)地方高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问题 | 第25-28页 |
| 1.地方高校发展目标不科学缺乏办学特色 | 第26-27页 |
| 2.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要求不符 | 第27页 |
| 3.培养目标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 | 第27-28页 |
| 4.教学内容和课程与培养目标不符 | 第28页 |
| (二)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未满足社会需求 | 第28-30页 |
| 1.专业缺乏时代性,市场适应力弱 | 第29页 |
| 2.专业设置缺乏充足的科学论证 | 第29-30页 |
| 3.专业设置趋同 | 第30页 |
| (三)地方高校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 第30-32页 |
| 1.学生参与教学不足 | 第30-31页 |
| 2.教学设施不完善 | 第31页 |
| 3.学生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 第31-32页 |
| (四)地方高校对就业教育不够重视 | 第32-35页 |
| 1.对毕业生就业教育的研究程度不够 | 第32页 |
| 2.对就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 第32-33页 |
| 3.就业教育的功利化严重 | 第33页 |
| 4.缺少科学的就业反馈机制 | 第33-35页 |
| 四、优化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 第35-45页 |
|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 第35-37页 |
| 1.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 | 第36页 |
| 2.制定特色的培养目标,避免趋同 | 第36页 |
| 3.人才培养规格要切合实际,要细化分层 | 第36-37页 |
| 4.在教学和实践中要谨遵培养目标的要求 | 第37页 |
| (二)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 | 第37-40页 |
| 1.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应紧跟市场的需求 | 第37-38页 |
| 2.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自身的优势结合 | 第38-39页 |
| 3.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既要稳定又要灵活 | 第39页 |
| 4.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要处理好地域性和开放性的关系 | 第39-40页 |
| (三)创新教学方法 | 第40-41页 |
| 1.转移教学重心,引导学生学习 | 第40页 |
| 2.改变教学形式 | 第40页 |
| 3.组建教学团队 | 第40-41页 |
| (四)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 第41-43页 |
| 1.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想道德素质 | 第41-42页 |
| 2.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 第42页 |
| 3.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 | 第42-43页 |
| (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第43-45页 |
| 1.加强师生的实践意识 | 第43页 |
| 2.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场所 | 第43-44页 |
| 3.利用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 第44页 |
| 4.完善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机制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