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机制研究--以BH大学为案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9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9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 (三)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四)研究设计 | 第15-16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六)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一、高校学生校政参与机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 第19-26页 |
| (一)法学维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 1.国家公民的身份及其校政参与权利 | 第19页 |
| 2.受教育者身份及其校政参与权利 | 第19-20页 |
| 3.教育服务消费者的身份及其校政参与权利 | 第20页 |
| (二)管理学维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分析 | 第20-22页 |
| 1.人本管理理论 | 第21页 |
| 2.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共同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 (三)经济学维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分析 | 第22-23页 |
| 1.市场经济时代的高校竞争格局 | 第22-23页 |
| 2.市场经济中的高校生存需求 | 第23页 |
| (四)教育学维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分析 | 第23-26页 |
| 1.社会发展需求 | 第23-24页 |
| 2.个人发展需求 | 第24-26页 |
| 二、我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机制的结构与运作 | 第26-41页 |
| (一)我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机制的要素与结构 | 第26-32页 |
| 1.实体性要素与结构 | 第26-29页 |
| 2.制度性要素与结构 | 第29-32页 |
| (二)我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机制的类型与运作 | 第32-41页 |
| 1.以学生个人为主体的校政参与机制 | 第32-35页 |
| 2.以学生组织为主体的校政参与机制 | 第35-41页 |
| 三、我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机制的问题与归因 | 第41-61页 |
| (一)我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机制的问题 | 第41-55页 |
| 1.参与机制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 第41-43页 |
| 2.校政参与的途径方式不畅通 | 第43-46页 |
| 3.参与机制的运行效果不理想 | 第46-49页 |
| 4.学生的参与意愿与能力不足 | 第49-55页 |
| (二)归因分析 | 第55-61页 |
| 1.历史维度的归因分析 | 第55-56页 |
| 2.法律维度的归因分析 | 第56-57页 |
| 3.管理维度的归因分析 | 第57-58页 |
| 4.个体维度的归因分析 | 第58-61页 |
| 四、我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机制的优化与建议 | 第61-68页 |
| (一)社会层面的改进 | 第61-63页 |
|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 | 第61-62页 |
| 2.健全高等教育的法律体系 | 第62-63页 |
| (二)学校层面的改进 | 第63-66页 |
| 1.完善学生参与的规章制度 | 第63-64页 |
| 2.拓展学生校政参与的领域 | 第64-65页 |
| 3.发挥学生组织的参与职能 | 第65-66页 |
| (三)学生层面的改进 | 第66-68页 |
| 1.增强学生理性的参与意识 | 第66页 |
| 2.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力 | 第66-68页 |
| 结语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附录 | 第73-76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 后记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