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 2 多元智能视角下IT人才职业角色培养的教学方法及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 ·多元智能视角下IT人才职业角色培养的教学方法 | 第16-17页 |
| ·任务驱动教学法 | 第16页 |
| ·小组合作学习法 | 第16页 |
| ·自主探究学习法 | 第16-17页 |
| ·多元智能视角下IT人才职业角色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 第17页 |
|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 | 第17-19页 |
|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 第19-22页 |
| 3 多元智能视角下IT人才职业角色能力分析及培养模式 | 第22-32页 |
| ·多元智能视角下IT人才职业角色能力分析 | 第22-26页 |
| ·软件分析师 | 第22-23页 |
| ·项目经理 | 第23页 |
| ·系统架构师 | 第23-24页 |
| ·软件程序员 | 第24页 |
| ·界面设计师 | 第24-25页 |
| ·软件测试师 | 第25页 |
| ·软件实施师 | 第25-26页 |
| ·系统维护师和系统升级人员 | 第26页 |
| ·多元智能视角下IT人才职业角色培养原则 | 第26-29页 |
| ·差异教学原则 | 第26-27页 |
| ·同能分层原则 | 第27页 |
| ·异能分组原则 | 第27-28页 |
| ·适能分工原则 | 第28页 |
| ·团队合作原则 | 第28页 |
| ·全局参与原则 | 第28页 |
| ·动态调控原则 | 第28-29页 |
| ·多元智能视角下IT人才职业角色培养方案 | 第29-32页 |
| 4 多元智能视角下IT人才职业角色培养模式的实施 | 第32-50页 |
|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 ·实验对象分析 | 第32-33页 |
|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基本情况 | 第32页 |
| ·实验班和对照班《java语言程序设计》(上学年)的平均成绩 | 第32-33页 |
|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整体八种智能测试数据 | 第33页 |
| ·实验准备 | 第33-35页 |
| ·教材 | 第33页 |
| ·测量工具 | 第33-35页 |
| ·实验过程 | 第35-42页 |
| ·学生智能优势检测 | 第35-36页 |
| ·学生智能类型分层 | 第36-37页 |
| ·学生智能差异分组 | 第37-38页 |
| ·学习小组项目选择 | 第38-39页 |
| ·学习小组组内分工 | 第39-40页 |
| ·学生分层教学辅导 | 第40页 |
| ·学生期末成绩评定 | 第40-42页 |
| ·实验结果 | 第42-47页 |
| ·实验结论及分析 | 第47-50页 |
| 5 多元智能视角下IT人才职业角色培养教学的结论、反思与展望 | 第50-52页 |
|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 ·研究反思 | 第50-51页 |
|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附录 | 第54-62页 |
| 附录一 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版) | 第54-56页 |
| 附录二 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好友版) | 第56-58页 |
| 附录三 实验班学生多元智能测试数据 | 第58-59页 |
| 附录四 对照班学生多元智能测试数据 | 第59-60页 |
| 附录五 合作学习自评表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