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语言学论文--写作学与修辞学论文--翻译学论文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7页
绪论第17-35页
 第一节 继承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第17-26页
 第二节 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价值第26-29页
 第三节 将林译置于中国传统译论观照下进行研究的理由第29-32页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第32-35页
第一章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第35-78页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译论的界定第35-40页
 第二节 中国传统译论的文化基础第40-48页
 第三节 中国传统译论的核心内容第48-78页
  1. 诚于译事第49-55页
  2. 案本求信第55-61页
  3. 以象达意第61-65页
  4. 译以致用第65-70页
  5. 文章正轨第70-78页
第二章 林少华的身份认定第78-110页
 第一节 林少华翻译观第78-90页
  1. 翻译是间谍第79-80页
  2. “和臭”要不得第80-85页
  3. 让“房间”远游第85-90页
 第二节 林少华文学观第90-101页
 第三节 双重身份间的互动第101-110页
  1. 文学观对翻译观的影响第101-104页
  2. 翻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第104-110页
第三章 诚于译事第110-135页
 第一节 林少华的学识构成第111-116页
  1. 双语能力第111-114页
  2. 双文化能力第114-115页
  3. 百科知识第115-116页
 第二节 翻译对象的选择第116-121页
 第三节 译本的锤炼第121-129页
  1. 手抄译文第121-123页
  2. 研究原作第123-125页
  3. 修改译文第125-129页
 第四节 多方认可第129-135页
第四章 案本求信 以象达意第135-164页
 第一节 书名翻译第136-142页
  1. 『五番町夕雾楼』与《青楼哀女》第136-138页
  2. 『ぁした来る人』与《情系明天》第138-139页
  3. 『風の歌を聴け』与《且听风吟》第139-140页
  4. 『ねじまき烏クロニクル』《奇鸟行状录》第140-142页
 第二节 译文翻译第142-164页
  1. 精心斟酌译词第144-151页
  2. 恰当使用成语第151-158页
  3. 灵活安排句式第158-164页
第五章 译以致用以文行远第164-199页
 第一节 翻译之为用第164-169页
 第二节 译作中的文章元素第169-188页
  1. 句长第170-178页
  2. 四字格第178-183页
  3. 叠音词第183-188页
 第三节 文体的再现与契合第188-199页
  1. 句长标记第190-193页
  2. 词性标记第193-196页
  3. 修辞标记第196-199页
第六章 林译评价标准刍议第199-238页
 第一节 林译评价之论争第199-221页
  1. 林少华自我评价第203-204页
  2. 孙军悦评价:“阻碍对日本的认识”第204-207页
  3. 藤井省三评价:“汉语民族主义”第207-216页
  4. 王志松评价:“实现文化越境”第216-217页
  5. 林璋评价:“语体上的美文追求”第217-218页
  6. 止庵评价:“隔译”第218-221页
 第二节 林译论争之我观第221-232页
 第三节 笔者评林译:“形神俱备的顺译”第232-238页
第七章 林译误译评价第238-268页
 第一节 误译分析第238-260页
  1. 孙文中的误译分析第239-243页
  2. 谢文中的误译分析第243-249页
  3. 施文中的误译分析第249-253页
  4. 林译误译类型及成因第253-260页
 第二节 误译评价第260-263页
  1. 学者们评误译第260-262页
  2. 林少华自评误译第262-263页
 第三节 笔者评误译:“瑕不掩瑜”第263-268页
结语第268-276页
附录一:林少华翻译作品第276-283页
附录二:孙军悦文《“误译”中的真理——<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第283-303页
附录三:采访录第303-311页
附录四:林少华翻译手稿第311-316页
附录五:文学创作及译文《舞!舞!舞!》前24章中的四字格及叠音词第316-340页
附录六:出版社对译稿(部分)第340-341页
参考文献第341-349页
后记第349-350页

论文共3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文学重译--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研究
下一篇:德勒兹生成文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