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2页 |
1 绪论 | 第22-62页 |
·淀粉 | 第22-23页 |
·淀粉的定义 | 第22页 |
·淀粉的结构 | 第22-23页 |
·淀粉的基本性质 | 第23页 |
·变性淀粉 | 第23-25页 |
·变性淀粉的分类 | 第23-24页 |
·变性淀粉的应用 | 第24-25页 |
·淀粉的预处理方法 | 第25-29页 |
·物理法 | 第25-28页 |
·化学法 | 第28-29页 |
·酶解法 | 第29页 |
·酯化淀粉 | 第29-40页 |
·酯化淀粉的分类与应用 | 第30-36页 |
·酯化淀粉的合成方法 | 第36-40页 |
·酯化淀粉取代度测定方法的分析 | 第40页 |
·非水相酶催化反应 | 第40-58页 |
·非水相酶催化反应概述 | 第40-41页 |
·非水相酶催化反应体系的类型 | 第41-42页 |
·影响非水相中脂肪酶催化活性的因素 | 第42-45页 |
·非水相中脂肪酶催化反应类型及机理 | 第45-52页 |
·非水相脂肪酶催化酯合成反应条件 | 第52-55页 |
·非水相中脂肪酶催化酯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5-57页 |
·非水相中脂肪酶催化酯合成水活度控制 | 第57-58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及研究思路 | 第58-62页 |
·意义和目的 | 第58-59页 |
·研究思路 | 第59-62页 |
2 玉米淀粉的预处理及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第62-78页 |
·前言 | 第62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62-63页 |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主要仪器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淀粉预处理 | 第63-64页 |
·棕榈酸淀粉酯的合成 | 第64页 |
·冷水溶解度的测定 | 第64页 |
·取代度的测定 | 第64-65页 |
·反应初速度的测定 | 第65页 |
·预处理淀粉结构表征 | 第65-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5页 |
·淀粉预处理方法的选定 | 第66-67页 |
·预处理淀粉颗粒大小对酶促合成棕榈酸淀粉酯的影响 | 第67-69页 |
·预处理淀粉冷水溶解度对酶促棕榈酸淀粉酯合成的影响 | 第69-73页 |
·预处理淀粉的结构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73-75页 |
·处理玉米淀粉的红外光谱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3 甲醇醇解-气相色谱分析测定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取代度方法的建立 | 第78-88页 |
·前言 | 第78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78-79页 |
·实验材料 | 第78-7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9页 |
·实验方法 | 第79-81页 |
·棕榈酸淀粉酯的酶促合成 | 第79页 |
·棕榈酸甲酯萃取率的测定 | 第79-80页 |
·棕榈酸淀粉酯甲醇醇解率的测定 | 第80页 |
·皂化-滴定法测定取代度 | 第80页 |
·甲醇醇解-气相色谱分析进行取代度的测定 | 第80-8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1-86页 |
·甲醇醇解过程所用催化剂的种类及其添加量对醇解率的影响 | 第81-83页 |
·甲醇的用量对棕榈酸淀粉酯甲醇醇解率的影响 | 第83页 |
·反应温度对棕榈酸淀粉酯甲醇醇解率的影响 | 第83-84页 |
·反应时间对棕榈酸淀粉酯甲醇醇解率的影响 | 第84-85页 |
·棕榈酸甲酯的萃取率对棕榈酸淀粉酯取代度测定值的影响 | 第85-86页 |
·皂化-滴定法与甲醇醇解-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取代度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4 酶促棕榈酸淀粉酯合成体系构建及催化机理研究 | 第88-112页 |
·引言 | 第88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8-90页 |
·实验材料 | 第88-8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89-90页 |
·实验方法 | 第90-93页 |
·反应体系的建立及脂肪酶的筛选 | 第90-91页 |
·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91-92页 |
·脂肪酶酯化比活力的测定 | 第92页 |
·脂肪酶水解比活力的测定 | 第92页 |
·反应速度的测定 | 第92页 |
·水活度的调控 | 第92-9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3-110页 |
·脂肪酶的筛选 | 第93-94页 |
·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94-99页 |
·无溶剂体系酰基供体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99页 |
·无溶剂体系水活度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99-103页 |
·无溶剂体系底物摩尔比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无溶剂体系产物棕榈酸淀粉酯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机制探讨 | 第106页 |
·棕榈酸淀粉酯结构分析 | 第106-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5 无溶剂酶促合成棕榈酸淀粉酯条件优化及动力学研究 | 第112-130页 |
·引言 | 第112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12-113页 |
·实验材料 | 第112-113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13页 |
·实验方法 | 第113-114页 |
·棕榈酸淀粉酯的制备 | 第113页 |
·体系水活度的调控 | 第113-114页 |
·甲醇醇解-气相色谱分析进行取代度的测定 | 第114页 |
·反应初速度测定 | 第11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8页 |
·磁力搅拌器转速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脂肪酶添加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117页 |
·底物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反应初始水活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原位消除反应过程中产生的H_2O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无溶剂反应体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22-127页 |
·无溶剂体系酶促合成棕榈酸淀粉酯批式反应的稳定性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6 预处理淀粉及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理化性质分析及乳化性评价 | 第130-156页 |
·引言 | 第130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30-132页 |
·实验材料 | 第130-13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31-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132-135页 |
·冷水溶解度的测定 | 第132页 |
·糊化溶解度的测定 | 第132页 |
·膨胀度的测定 | 第132-133页 |
·粘度的测定 | 第133页 |
·透明度的测定 | 第133页 |
·凝沉性的测定 | 第133页 |
·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 第133页 |
·乳化性质的测定 | 第133-134页 |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制备 | 第134页 |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纯化分离 | 第134页 |
·乳状液的制备 | 第134页 |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乳化活性及其稳定性的测定 | 第134页 |
·界面张力的测定 | 第134-135页 |
·乳状液粒径测定 | 第135页 |
·乳状液粘度测定 | 第1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5-154页 |
·溶解度的分析 | 第135-136页 |
·膨胀度的分析 | 第136-137页 |
·粘度 | 第137-139页 |
·透明度 | 第139-140页 |
·凝沉性 | 第140-141页 |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 第141-142页 |
·冻融稳定性 | 第142-143页 |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和醋酸淀粉酯的性质对比 | 第143-144页 |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HLB值的计算 | 第144-145页 |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HLB值对其乳化性及酶促反应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溶液质量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146-148页 |
·乳化油体积分数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乳化温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149-150页 |
·贮存温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150页 |
·乳状液的粒径 | 第150-152页 |
·乳状液的粘度 | 第152-153页 |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对油-水界面压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62页 |
·讨论 | 第156-158页 |
·全文总结 | 第158-159页 |
·创新点 | 第15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59-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82页 |
附录 | 第182-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6-188页 |
致谢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