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诗经小学》训诂研究
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段玉裁与《诗经小学》 | 第9-10页 |
二、写作缘起和写作意义 | 第10-11页 |
三、段玉裁《诗经小学》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段玉裁<诗经小学>训诂研究》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诗经小学》的训诂内容 | 第14-46页 |
第一节 辩证用字 | 第14-27页 |
一、说明异体字 | 第14-16页 |
二、说明古今字 | 第16-17页 |
三、说明通假字 | 第17-23页 |
四、说明转注 | 第23-24页 |
五、段玉裁《诗经小学》的文字观 | 第24-27页 |
第二节 疏通句意 | 第27-34页 |
一、说明句读 | 第27-28页 |
二、说明句子异文 | 第28-30页 |
三、说明句法 | 第30-31页 |
四、通过上下文校勘句子 | 第31-33页 |
五、以协韵考句子用字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考订读音 | 第34-38页 |
一、直音法 | 第35-36页 |
二、反切法 | 第36-37页 |
三、多种注音法 | 第37页 |
四、不同注音 | 第37-38页 |
第四节 注明修辞 | 第38-39页 |
一、倒文 | 第38-39页 |
二、比喻 | 第39页 |
第五节 注明校勘 | 第39-43页 |
一、校异文 | 第40页 |
二、校脱文 | 第40-41页 |
三、校讹文 | 第41-42页 |
四、校衍文 | 第42-43页 |
第六节 说明典章、名物 | 第43-46页 |
第二章 《诗经小学》的训诂方法 | 第46-77页 |
第一节 形训 | 第46-59页 |
一、考订异文 | 第46-52页 |
二、形近讹误 | 第52-53页 |
三、以俗寻正 | 第53-55页 |
四、省形、省声 | 第55页 |
五、字体演变 | 第55-59页 |
第二节 声训 | 第59-67页 |
一、引经说假借 | 第59-62页 |
二、因声求义 | 第62-67页 |
第三节 义训 | 第67-77页 |
一、同义相训 | 第67-73页 |
二、反义相训 | 第73-74页 |
三、设立界说 | 第74-75页 |
四、描写形象、比拟事物 | 第75-77页 |
第三章 《诗经小学》的训诂术语 | 第77-105页 |
第一节 用于辨字、释义的术语 | 第77-90页 |
一、谓、谓之、曰、即 | 第77-79页 |
二、古、今 | 第79-82页 |
三、为正、俗 | 第82-84页 |
四、亦作、或、或作、一作 | 第84-85页 |
五、貌、之貌、意 | 第85-87页 |
六、犹~1、言、之言、犹言 | 第87-88页 |
七、正如、如、犹~2、若 | 第88-90页 |
第二节 用于注音的术语 | 第90-93页 |
一、读为、读曰、读如、读如 | 第91页 |
二、音、古音、声 | 第91-93页 |
三、某某反、某某切 | 第93页 |
第三节 用于校勘的术语 | 第93-105页 |
一、本作、当作、应作 | 第93-97页 |
二、非、误、误作、不当改 | 第97-101页 |
三、盖、疑、恐、未详 | 第101-105页 |
第四章 《诗经小学》的训诂特点和影响 | 第105-132页 |
第一节 《诗经小学》的训诂特点 | 第105-121页 |
一、释字为重 | 第105-106页 |
二、注重假借 | 第106-107页 |
三、广引考证 | 第107-111页 |
四、不主一家 | 第111-116页 |
五、段玉裁的训诂观 | 第116-121页 |
第二节 段玉裁《诗经小学》训诂的成就与影响 | 第121-132页 |
一、段玉裁《诗经小学》的训诂成就 | 第122-123页 |
二、段玉裁《诗经小学》的训诂影响 | 第123-132页 |
结语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专著类 | 第134-135页 |
期刊类 | 第135-136页 |
学位论文类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