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差异性及发展对策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1-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差异教学 | 第12-16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9-22页 |
(一) 概念限定 | 第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差异之表现形式 | 第22-38页 |
一、家庭环境的差异 | 第22-30页 |
(一) 父母职业和文化水平方面 | 第22-23页 |
(二) 家庭结构和家庭收入方面 | 第23-24页 |
(三) 家庭教育环境方面 | 第24-30页 |
二、生存环境的差异 | 第30页 |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差异 | 第30-31页 |
四、业余生活的差异 | 第31-32页 |
五、自身的心理状况差异 | 第32-37页 |
(一) 智力方面 | 第32-33页 |
(二) 认知前提方面 | 第33-35页 |
(三) 学习动机方面 | 第35-36页 |
(四) 情绪及意志方面 | 第36页 |
(五) 行为习惯方面 | 第36-37页 |
(六) 人际交往方面 | 第37页 |
(七) 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 | 第37页 |
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情差异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农民随迁子女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47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38-39页 |
(一) 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活的社会环境复杂 | 第38-39页 |
(二) 全社会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不重视 | 第39页 |
二、学校因素 | 第39-40页 |
(一) 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软硬环境差 | 第39页 |
(二) 学校缺乏心理教育辅导 | 第39-40页 |
(三) 和同学的关系 | 第40页 |
三、家庭因素 | 第40-43页 |
(一) 家长的自身素质水平 | 第40-41页 |
(二) 家庭经济状况 | 第41页 |
(三)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 | 第41-42页 |
(四) 父母的教养方式 | 第42-43页 |
四、自身因素 | 第43-47页 |
(一) 学习困难问题 | 第43-44页 |
(二) 学习动机问题 | 第44页 |
(三) 不良心理情绪问题 | 第44-46页 |
(四)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问题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实施的差异教育策略 | 第47-62页 |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第47-49页 |
(一) 进行情绪教育 | 第47-49页 |
(二)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 第49页 |
二、优化思想品德教育 | 第49-51页 |
(一) 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 第49-50页 |
(二) 教学上提倡赏识教育,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 第50-51页 |
(三) 学校积极组织交往活动,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 | 第51页 |
三、加强家校联系 | 第51-52页 |
四、创设实施差异教学的课堂 | 第52-62页 |
(一) 实施全面、动态测查学生差异的策略 | 第52-53页 |
(二) 制定和实施并列式教学计划与个别教学计划 | 第53-57页 |
(三) 提供认知前提准备和激发学习动机 | 第57-59页 |
(四) 制定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 | 第59-60页 |
(五) 创设平等和谐学习环境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