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零 引言 | 第8-14页 |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韩国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韩语“-(?)”的来源 | 第9页 |
·“N (?)”的词法和句法研究 | 第9-10页 |
·“N (?)”的语义功能研究 | 第10页 |
·教学上的对比研究 | 第10-11页 |
·汉语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汉语“的”研究 | 第11-12页 |
·汉语“副+名”研究 | 第12页 |
·汉语“N 地V”研究 | 第12-13页 |
·理论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韩语中“X”“-(?)”和“X (?)”的特点 | 第14-21页 |
·“X”的形式和语义特点 | 第14-17页 |
·“-(?)”的形式和语义特点 | 第17-18页 |
·“X (?)”的形式、语义特点和句法功能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韩语“X (?)”中“X”在汉语中的词性定量分析 | 第21-32页 |
·分析对象:《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中的词语 | 第21-24页 |
·韩语“X (?)”中的“X”在汉语中的词类分布 | 第24-28页 |
·名词“X” | 第24-25页 |
·形容词“X” | 第25-26页 |
·动词“X” | 第26页 |
·副词“X” | 第26-27页 |
·中韩两国词典中对词类的不同认识 | 第27-28页 |
·“X”含有程度性与否 | 第28-29页 |
·借自于日语的“X”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韩语“(?)(的)”和汉语“的”的对比 | 第32-44页 |
·有关汉语词尾性成分“的”的研究 | 第33-35页 |
·汉语“N 地 V”结构中“地(的)”考察 | 第35-39页 |
·印欧语的影响 | 第36-38页 |
·“的”和先行成分之间的凝固性 | 第38页 |
·程度性或性状性语义特征 | 第38-39页 |
·先行成分的名词性 | 第39页 |
·汉语的“的”和韩语的“-(?)”对应情况 | 第39-43页 |
·汉语定中结构助词“的”的韩语对应形式 | 第40-41页 |
·定中结构中“X 的”和“X (?)”一致的情况 | 第41页 |
·状中结构中“X 地”和“X (?)”一致的情况 | 第41-42页 |
·主谓结构中“的”和“-(?)”一致的情况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韩语“X (?)”和汉语相关对应形式 | 第44-60页 |
·探讨对应形式的标准–形态还是语义 | 第44-47页 |
·韩语“X (?)”和汉语“副+名(很+X)”结构的对应性 | 第47-53页 |
·韩汉两个语言中“X”的名词性 | 第49页 |
·韩语“X (?)”和汉语“副+名”的名词性状化功能 | 第49-50页 |
·韩语“X (?)”词语获得程度性的机制 | 第50-51页 |
·汉语“副+名”结构获得程度性的机制 | 第51-53页 |
·汉语“X”程度性显现方式的等级序列和韩语的对应 | 第53-59页 |
·一级:很+X | 第54-56页 |
·二级:(很)+ 有(具有)+ X | 第56页 |
·三级:(很)+有(具有)+ X+ 性 | 第56-58页 |
·四级:无上述组合式的(没有程度性的)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韩国学生对“X (?)”的汉语对应形式的理解状况 | 第60-74页 |
·问卷的设计方案 | 第60-63页 |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 第63-70页 |
·教学上的建议 | 第70-73页 |
·汉语“副+名”结构的教学必要性 | 第70页 |
·汉语词尾性成分“的”的教学 | 第70-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后记 | 第80-81页 |
附录:调查问卷原件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