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

中文内容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24页
 一、 相关概念第8-10页
 二、 国内区域音乐研究述评(2000~2009)第10-17页
 三、 陕南民间音乐研究的意义第17-21页
 四、 研究方法第21-24页
第一章 陕南民间音乐主要类型第24-51页
 第一节 风俗型民间音乐第26-31页
  一、民歌类第26-29页
  二、舞蹈小戏类第29-31页
 第二节 劳动型民间音乐第31-35页
  一、号子类第31-33页
  二、田歌类第33-35页
 第三节 祭祀型民间音乐第35-41页
  一、民歌类第35-38页
  二、舞蹈小戏类第38-41页
 第四节 娱乐型民间音乐第41-51页
  一、歌舞类第41-44页
  二、曲艺类第44-46页
  三、戏曲类第46-51页
第二章 文化区域中的陕南民间音乐第51-86页
 第一节 民间歌曲及其文化阐释第52-66页
  一、民歌类型与分布第52-56页
  二、民歌内容与演唱风格第56-61页
  三、紫阳民歌的文化价值第61-66页
 第二节 陕南花鼓及其流派第66-72页
  一、花鼓戏渊源及特征第66-69页
  二、陕南花鼓形式与内容第69-72页
 第三节 宗教音乐的民间遗存—洋县“经乐班”调查第72-76页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第72-74页
  二、民间乐人及传承关系第74-76页
 第四节 秦腔与巴楚戏曲第76-86页
  一、秦腔名称辨析第77-79页
  二、梆子腔的空间流播第79-82页
  三、南路秦腔与川楚文化的交融第82-86页
第三章 陕南民间音乐文化构成第86-116页
 第一节 汉调二黄的策源与扩散第86-101页
  一、策源的乡土依据第87-91页
  二、传播的载体与渠道第91-94页
  三、影响与流变第94-98页
  四、汉调二簧与京剧之关系第98-101页
 第二节 陕南区域文化形成的社会因素第101-107页
  一、人口迁移第101-103页
  二、行政、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第103-104页
  三、战乱影响第104-107页
 第三节 文化趋同—区域文化的酝酿与生成第107-111页
  一、陕南政区的历史变迁第107-108页
  二、区域文化的求同存异第108-111页
 第四节 陕南区域文化性格识别第111-116页
  一、历时、共时叠加与区域文化性格识别第112-113页
  二、边界、边缘与区域文化性格识别第113-114页
  三、文化阻隔和涵化与区域文化性格识别第114-116页
第四章 陕南民间音乐与区域文化生态第116-147页
 第一节 陕南民间音乐生活形态第116-119页
 第二节 地缘文明与陕南民间音乐第119-128页
  一、傩仪式的民间表演第120-125页
  二、傩仪式与戏剧第125-128页
 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陕南文化认同第128-137页
  一、历史记忆中的陕南民间音乐第128-132页
  二、陕南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认同第132-134页
  三、陕南民间音乐的社会文化认同价值第134-137页
 第四节 陕南民间音乐的当代价值第137-147页
  一、陕南民间风俗的文化生态透视第138-141页
  二、陕南民间音乐传承的主体变化第141-147页
结论第147-160页
 一、民间音乐边缘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第147-152页
 二、区域音乐文化理论及其发展前景第152-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8页
附录1 田野调查图片第168-171页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一览表第171-173页
附录3 作者简介第173-174页
后记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音乐演绎的忠实性与创造性--以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为例
下一篇:物语新声 丝竹相和--专业民族乐队建制考察研究(195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