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1页 |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6-20页 |
1.1.1 河北方言概况 | 第16-17页 |
1.1.2 本文研究的方言范围 | 第17-18页 |
1.1.3 变音及本文研究的变音成分 | 第18-19页 |
1.1.4 河北中南部方言变音的特点 | 第19-20页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价值 | 第20-22页 |
1.2.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2.2 本文的研究价值 | 第21-22页 |
1.3 河北方言变音研究综述 | 第22-38页 |
1.3.1 河北方言变音研究回顾 | 第23-28页 |
1.3.2 关于河北中南部方言变音成分的研究 | 第28-33页 |
1.3.3 河北周边方言变音研究概况 | 第33-37页 |
1.3.4 河北中南部方言变音研究的不足 | 第37-38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处 | 第38-3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38-39页 |
1.5 本文的材料来源和相关说明 | 第39-41页 |
1.5.1 本文的材料来源 | 第39页 |
1.5.2 本文所用概念及符号说明 | 第39-41页 |
1.5.2.1 “缀”、“尾”、“变”界定 | 第39-40页 |
1.5.2.2 符号说明 | 第40-41页 |
第二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的“子”变音 | 第41-81页 |
2.1 “子”缀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41-51页 |
2.1.1 “子”尾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41-47页 |
2.1.1.1 “子”尾声母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42-44页 |
2.1.1.2 “子”尾韵母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44-46页 |
2.1.1.3 关于“子”尾的“异读” | 第46-47页 |
2.1.2 “子”变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47-51页 |
2.2 “子”变音重点个案考察 | 第51-66页 |
2.2.1 增音型子尾——以隆尧、涉县方言为例 | 第51-56页 |
2.2.2 河北中南部方言增音型“子”尾条件变体比较 | 第56-60页 |
2.2.3 “子”尾到“子”变的微观变异——以邢台方言为例 | 第60-61页 |
2.2.4 “子”尾的代际微观变异——以永年方言为例 | 第61-66页 |
2.3 河北中南部方言“子”变音与周边方言之比较 | 第66-76页 |
2.3.1 山西、河南方言的“子”尾 | 第67-69页 |
2.3.2 山西、河南方言的“子”变 | 第69-76页 |
2.4 河北中南部方言“子”缀的历时音变 | 第76-81页 |
2.4.1 “子”尾声母的历时演变 | 第76-79页 |
2.4.2 “子”尾韵母的历时演变 | 第79-81页 |
第三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的“儿”变音 | 第81-131页 |
3.1 “儿”缀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81-89页 |
3.1.1 “儿”字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82-85页 |
3.1.2 “儿”尾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85-87页 |
3.1.3 “儿”化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87-89页 |
3.2 儿化重点个案考察 | 第89-131页 |
3.2.1 儿化变音中的复杂辅音 | 第89-123页 |
3.2.3 儿化变音中的闪音 | 第123-131页 |
第四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的“了”变音 | 第131-173页 |
4.1 动态助词“了”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31-142页 |
4.1.1 “了”尾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32-138页 |
4.1.1.1 “了”尾声母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32-135页 |
4.1.1.2 “了”尾韵母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35-136页 |
4.1.1.3 关于“了”尾的“异读” | 第136-138页 |
4.1.2 “了”变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38-142页 |
4.2 “了”变音重点个案考察 | 第142-158页 |
4.2.1 增音型“了”尾——以南和、邢台县方言为例 | 第142-150页 |
4.2.2 河北中南部其他方言中的“了”变音 | 第150-158页 |
4.3 河北中南部方言助词“了”变音与周边方言之比较 | 第158-169页 |
4.3.1 山西、河南、山东方言的“了”尾 | 第158-161页 |
4.3.2 山西、河南、山东方言的“了”变 | 第161-169页 |
4.3.2.1 河南方言的“了”变 | 第161-165页 |
4.3.2.2 山东方言的“了”变 | 第165-169页 |
4.4 河北中南部方言助词“了”的历时音变 | 第169-173页 |
第五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的“着”变音 | 第173-197页 |
5.1 动态助词“着”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73-182页 |
5.1.1 “着”尾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73-179页 |
5.1.1.1 “着”尾声母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74-176页 |
5.1.1.2 “着”尾韵母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76-178页 |
5.1.1.3 “着”尾异读的说明 | 第178-179页 |
5.1.2 “着”变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79-182页 |
5.2 “着”变音重点个案考察 | 第182-186页 |
5.2.1 增音型“着”尾——以邢台市方言为例 | 第183-185页 |
5.2.2 河北中南部方言增音型“着”尾的比较 | 第185-186页 |
5.3 河北中南部方言助词“着”变音与周边方言之比较 | 第186-190页 |
5.3.1 山西、山东方言的“着”尾 | 第187-188页 |
5.3.2 河南、山东方言的“着”变 | 第188-190页 |
5.4 河北中南部方言助词“着”的历时音变 | 第190-197页 |
5.4.1 “着”尾声母的历时演变 | 第190-192页 |
5.4.2 “着”尾韵母的历时演变 | 第192-197页 |
第六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V+X+处所词”中的“X”变音 | 第197-228页 |
6.1 “V+X+处所词”中“X”成分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97-219页 |
6.1.1 “X”尾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199-206页 |
6.1.1.1 “X的”尾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200-203页 |
6.1.1.2 “X着”尾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203页 |
6.1.1.3 “X到”尾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203-205页 |
6.1.1.4 “X”尾异读的说明 | 第205页 |
6.1.1.5 “X”的零形式 | 第205-206页 |
6.1.2 “X”变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206-219页 |
6.2 河北中南部方言增音型“X的”尾比较 | 第219-222页 |
6.3 河北中南部方言“X”成分变音与周边方言之比较 | 第222-224页 |
6.3.1 山西方言的“X”尾 | 第222-223页 |
6.3.2 河南、山东方言的“X”变 | 第223-224页 |
6.4 河北中南部方言“V+X+处所词”构式中“X”的历时音变 | 第224-228页 |
6.4.1 “X着”“X的”考源 | 第224-225页 |
6.4.2 “X着”“X的”的历时音变 | 第225-227页 |
6.4.3 “X到”的历时音变 | 第227-228页 |
第七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结构助词的变音 | 第228-253页 |
7.1 “的、地、得”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228-240页 |
7.1.1 “的、地、得”尾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229-233页 |
7.1.1.1 “的、地、得”尾声母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229-231页 |
7.1.1.2 “的、地、得”尾韵母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231-233页 |
7.1.2 “的、地、得”变的读音类型及地理分布 | 第233-240页 |
7.2 “的、地、得”变音重点个案考察 | 第240-244页 |
7.2.1 增音型“的”尾 | 第240-242页 |
7.2.2 关于“的、地、得”音形的异同 | 第242-244页 |
7.3 河北中南部“的、地、得”变音与周边方言之比较 | 第244-248页 |
7.3.1 山西、河南、山东方言的“的、地、得”尾 | 第244-248页 |
7.3.2 山西、河南、山东方言的“的、地、得”变 | 第248页 |
7.4 河北中南部方言“的、地、得”的历时音变 | 第248-253页 |
7.4.1 “的、地、得”的来源 | 第249-251页 |
7.4.2 “的、地、得”的历时演变 | 第251-253页 |
第八章 河北中南部方言变音综合研究 | 第253-266页 |
8.1 变音地理分布的综合考察 | 第253-255页 |
8.2 关于变音共时角度的综合考察 | 第255-260页 |
8.2.1 变韵的方式 | 第255-259页 |
8.2.2 变声及变调 | 第259-260页 |
8.3 关于变音历时角度的综合考察 | 第260-263页 |
8.4 关于变音研究理论的思考 | 第263-266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266-268页 |
附录一 方言地理示意图 | 第268-323页 |
附录二 发音合作人 | 第323-330页 |
引用及参考文献 | 第330-338页 |
致谢 | 第338-3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