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3-25页 |
1 蝗虫的翅 | 第13-16页 |
1.1 蝗虫与飞行相关的肌肉 | 第14-15页 |
1.2 足肌与跳跃 | 第15-16页 |
2 显微CT技术 | 第16-19页 |
3 线粒体研究简介 | 第19-21页 |
3.1 线粒体起源与进化 | 第19-20页 |
3.2 线粒体的分布及其特征 | 第20-21页 |
4 线粒体基因组 | 第21-22页 |
5 自然选择与相对进化速率 | 第22-24页 |
5.1 中性进化学说 | 第22-23页 |
5.2 自然选择检测原理 | 第23页 |
5.3 相对进化速率 | 第23-24页 |
6 蝗虫线粒体基因变化与飞行能力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1 材料 | 第25-26页 |
2 仪器与软件 | 第26-27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3.1 形态部分 | 第27-28页 |
3.2 分子部分 | 第28-30页 |
第3章 蝗虫显微CT结果与飞行能力比较分析 | 第30-107页 |
1 52种蝗虫CT结果 | 第31-97页 |
1.1 斑翅蝗科 | 第31-45页 |
1.2 斑腿蝗科 | 第45-59页 |
1.3 槌角蝗科 | 第59-67页 |
1.4 剑角蝗科 | 第67-72页 |
1.5 癞蝗科 | 第72-82页 |
1.6 瘤锥蝗科 | 第82-84页 |
1.7 网翅蝗科 | 第84-96页 |
1.8 锥头蝗科 | 第96-9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7-106页 |
2.1 斑翅蝗科运动能力比较分析 | 第97-98页 |
2.2 斑腿蝗科运动能力比较分析 | 第98-99页 |
2.3 网翅蝗科运动能力比较分析 | 第99-100页 |
2.4 槌角蝗科运动能力比较分析 | 第100-101页 |
2.5 癞蝗科运动能力比较分析 | 第101页 |
2.6 8科48 种蝗虫运动能力比较分析 | 第101-105页 |
2.7 39种雌虫与雄虫运动能力比较分析 | 第105-106页 |
3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4章 3D数据与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分析 | 第107-113页 |
1 Ks值比较分析 | 第107-109页 |
2 Ka值比较分析 | 第109-111页 |
3 Ka/Ks值比较分析 | 第111页 |
4 讨论 | 第111-113页 |
第5章 不同飞行能力蝗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 第113-143页 |
1 数据来源 | 第113-115页 |
2 蝗总科80 种蝗虫mtDNA结构及基因排列 | 第115-117页 |
3 不同飞行能力蝗虫mtDNA碱基组成特点 | 第117-120页 |
4 不具飞行能力和具飞行能力蝗虫mtDNA蛋白编码基因比较 | 第120-127页 |
4.1 不具飞行能力与具飞行能力两组蝗虫mtDNA蛋白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分析 | 第120-123页 |
4.2 不具飞行能力与具飞行能力两组蝗虫mtDNA蛋白编码基因终止密码子分析 | 第123-127页 |
5 不具飞行能力与具飞行能力两组蝗虫线粒体基因组tRNA基因比较 | 第127-130页 |
5.1 具有飞行能力与不具飞行能力两组蝗虫线粒体基因组tRNA长度变异 | 第127-130页 |
6 具有飞行能力与不具飞行能力两组蝗虫线粒体基因组rRNA基因比较 | 第130-133页 |
7 具有飞行能力与不具飞行能力两组蝗虫线粒体基因组AT富含区比较 | 第133-136页 |
8 具有飞行能力与不具飞行能力两组蝗虫线粒体基因组Ka/Ks分析 | 第136-140页 |
9 小结 | 第140-141页 |
10 讨论 | 第141-143页 |
第6章 总结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