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2-21页 |
| 1.1 苹果概况 | 第12页 |
| 1.2 我国苹果资源现状 | 第12-13页 |
| 1.3 苹果中主要活性成分 | 第13-15页 |
| 1.3.1 多糖 | 第14页 |
| 1.3.2 植物甾醇 | 第14页 |
| 1.3.3 酚类物质 | 第14-15页 |
| 1.3.4 维生素C(Vc) | 第15页 |
| 1.4 国内外苹果的加工现状 | 第15-16页 |
| 1.5 酚类物质的提取与测定方法 | 第16页 |
| 1.6 苹果酚类物质的生理功能 | 第16-18页 |
| 1.6.1 抗氧化作用 | 第16页 |
| 1.6.2 抗癌作用 | 第16-17页 |
| 1.6.3 减肥降脂作用 | 第17页 |
| 1.6.4 抗菌消炎作用 | 第17-18页 |
| 1.6.5 其他作用 | 第18页 |
| 1.7 抗氧化能力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 1.8 苹果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1.9 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19-20页 |
| 1.10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2 不同食用方式对苹果抗氧化活性及其成分的影响 | 第21-38页 |
| 2.1 前言 | 第21页 |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1-22页 |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 2.2.3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7页 |
| 2.3.1 不同食用方式下Vc、总酚及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 2.3.2 不同食用方式对样品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 2.3.3 Vc、总酚、总黄酮及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 2.3.4 酚类成分分析 | 第30-34页 |
| 2.3.5 抗氧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7页 |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 3 贮藏温度对苹果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38-53页 |
| 3.1 前言 | 第38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38-39页 |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 3.2.3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2页 |
| 3.3.1 果实理化指标分析 | 第40-43页 |
| 3.3.2 贮藏期间Vc、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变化 | 第43-45页 |
| 3.3.3 贮藏期间苹果抗氧化活性变化 | 第45-49页 |
| 3.3.4 Vc、总酚、总黄酮及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2页 |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 4 不同品种苹果抗氧化活性及其成分的差异 | 第53-65页 |
| 4.1 前言 | 第53页 |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53页 |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53页 |
| 4.2.3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 4.3.1 不同品种苹果的理化指标 | 第54-56页 |
| 4.3.2 Vc、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变化 | 第56-57页 |
| 4.3.3 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57-59页 |
| 4.3.4 Vc、总酚、总黄酮及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 4.3.5 酚类成分分析 | 第60-61页 |
| 4.3.6 抗氧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4页 |
| 4.4 小结 | 第64-65页 |
| 5 全文结论及创新性说明 | 第65-67页 |
| 5.1 结论 | 第65页 |
| 5.2 创新说明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附录 | 第74-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