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吉夫蒙古族儿童歌曲创作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2页 |
| (一)论文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一、呼格吉夫(汪景仁)艺术生涯 | 第12-17页 |
| (一)声乐作品 | 第12-14页 |
| 1. 儿童歌曲 | 第12-13页 |
| 2. 抒情歌曲 | 第13-14页 |
| (二) 器乐作品 | 第14-16页 |
| 1. 民族器乐 | 第14-15页 |
| 2. 民族器乐作品 | 第15-16页 |
| (三) 戏剧与舞蹈音乐 | 第16-17页 |
| 1. 蒙古剧音乐 | 第16页 |
| 2. 戏剧音乐 | 第16-17页 |
| 3. 舞蹈音乐 | 第17页 |
| 二、呼格吉夫儿童音乐主要创作手法 | 第17-29页 |
| (一) 主题动机类型与特点 | 第17-20页 |
| 1. 动机中大跳式进行 | 第18-19页 |
| 2. 动机中小跳式进行 | 第19-20页 |
| (二)旋律整体特点 | 第20-25页 |
| 1. 重复、模进发展手法 | 第20-21页 |
| 2. 对比性发展手法的运用 | 第21-25页 |
| (三)词曲融合 | 第25-29页 |
| 1. 儿童歌曲词曲结合的节奏关系 | 第25-27页 |
| 2. 词曲的风格关系 | 第27-28页 |
| 3. 与衬词的搭配 | 第28-29页 |
| 三、儿童歌曲的表现特征 | 第29-42页 |
| (一)音乐语言的风格特点 | 第29-31页 |
| 1. 体现强弱对比的力度关系 | 第30页 |
| 2. 激动与平静的变化的速度要素关系 | 第30-31页 |
| (二)内在情感的表现 | 第31-33页 |
| 1. 赞美草原、家乡风情类 | 第31-32页 |
| 2. 表现生活与集体活动类 | 第32页 |
| 3. 表现鲜明艺术形象类 | 第32-33页 |
| (三)儿歌的蒙古族音乐元素 | 第33-34页 |
| (四)儿童心理要素及其特点 | 第34-37页 |
| (五)艺术形象的塑造 | 第37-40页 |
| 1. 人物形象的塑造 | 第37-39页 |
| 2. 模仿儿童心理特征 | 第39页 |
| 3. 空间感的塑造 | 第39-40页 |
| (六)儿童歌曲创作的形式 | 第40-42页 |
| 四、呼格吉夫儿歌创作的风格特点及意义 | 第42-47页 |
| (一)蒙古族风格的儿歌创新与发展 | 第42-43页 |
| (二)儿童歌曲的创作及其教育意义 | 第43-47页 |
| 1. 儿童情感与想象力的培养 | 第43-45页 |
| 2. 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 | 第45页 |
| 3. 儿童心智和品格的培养 | 第45-46页 |
| 4. 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意义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