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V+至+O”的组配及其语法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绪论 | 第11-16页 |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0.3 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 | 第14页 |
0.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4-16页 |
1. “V至”和“V到”中“V”的比较 | 第16-26页 |
1.1 “V至”和“V到”中“V”的语义 | 第16-20页 |
1.1.1 “V至”中“V”的语义 | 第16-18页 |
1.1.2 “V到”中“V”的语义 | 第18-19页 |
1.1.3 小结 | 第19-20页 |
1.2 “V”的结构形式 | 第20-26页 |
1.2.1 “V双”的结构形式 | 第20-21页 |
1.2.2 V单和V双的对应关系 | 第21-25页 |
1.2.3 小结 | 第25-26页 |
2. “V·至”的前后NP | 第26-31页 |
2.1 前置NP的语义类型 | 第26-27页 |
2.2 后置NP的语义类型 | 第27-30页 |
2.2.1 “V+至+O”中的宾语 | 第27-28页 |
2.2.2 与“V+到+O”中的宾语差异 | 第28-30页 |
2.3 小结 | 第30-31页 |
3. “V至”和“V到”的语用比较 | 第31-36页 |
3.1 语体差异 | 第31页 |
3.2 语义的选择 | 第31-33页 |
3.3 韵律的制约 | 第33-34页 |
3.4 “V”本身的限制 | 第34-36页 |
4. “至”的语法化 | 第36-48页 |
4.1 “至”的相关词性用法考察 | 第36-38页 |
4.1.1 “至”的动词用法 | 第36-37页 |
4.1.2 “至”的介词用法 | 第37-38页 |
4.2 “至”的语法化路径 | 第38-43页 |
4.2.1 周时期单独作谓语 | 第38-39页 |
4.2.2 春秋时期进入连动结构 | 第39-41页 |
4.2.3 汉代进一步虚化 | 第41页 |
4.2.4 魏晋六朝的介词用法 | 第41-42页 |
4.2.5 隋唐五代的“V至” | 第42页 |
4.2.6 元明以后的“V至” | 第42-43页 |
4.2.7 小结 | 第43页 |
4.3 “至”的语法化机制 | 第43-48页 |
4.3.1 句法位置的改变 | 第43页 |
4.3.2 语境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3 认知机制 | 第44-45页 |
4.3.4 重新分析 | 第45-46页 |
4.3.5 介词并入 | 第46-48页 |
5.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