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教化思想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理论价值 | 第13-14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5-23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2 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2 二程生平及教化思想的形成 | 第26-52页 |
2.1 二程的生平与著作 | 第27-33页 |
2.1.1 二程的生平经历 | 第27-31页 |
2.1.2 二程的主要著作 | 第31-33页 |
2.2 二程教化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33-39页 |
2.2.1 社会政治矛盾 | 第34-37页 |
2.2.2 经济文化发展 | 第37-39页 |
2.3 二程教化思想的体系渊源 | 第39-52页 |
2.3.1 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发展 | 第40-47页 |
2.3.2 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吸收 | 第47-52页 |
3 二程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52-75页 |
3.1 天理论 | 第53-61页 |
3.1.1 天理的涵义 | 第53-57页 |
3.1.2 理与气、道、心 | 第57-61页 |
3.2 认识论 | 第61-66页 |
3.2.1 格物致知 | 第61-64页 |
3.2.2 知先行后 | 第64-66页 |
3.3 人性论 | 第66-69页 |
3.3.1 天命之性 | 第66-67页 |
3.3.2 气质之性 | 第67-69页 |
3.4 工夫论 | 第69-75页 |
3.4.1 识仁定性 | 第69-71页 |
3.4.2 主敬集义 | 第71-75页 |
4 二程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75-94页 |
4.1 君道教化 | 第76-86页 |
4.1.1 王道治国 | 第76-80页 |
4.1.2 亲贤治吏 | 第80-84页 |
4.1.3 重民爱民 | 第84-86页 |
4.2 臣道教化 | 第86-89页 |
4.2.1 忠君之道 | 第86-87页 |
4.2.2 修己之道 | 第87-89页 |
4.3 民道教化 | 第89-94页 |
4.3.1 民风民俗 | 第90-91页 |
4.3.2 天理人欲 | 第91-94页 |
5 二程教化思想的具体实施 | 第94-122页 |
5.1 “教育”途径 | 第95-109页 |
5.1.1 官学推广 | 第95-101页 |
5.1.2 民间普及 | 第101-106页 |
5.1.3 家学渊源 | 第106-109页 |
5.2 “化成”方法 | 第109-122页 |
5.2.1 礼乐感化 | 第110-116页 |
5.2.2 刑罚规化 | 第116-118页 |
5.2.3 自省内化 | 第118-122页 |
6 二程教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当代意义 | 第122-142页 |
6.1 二程教化思想的特点 | 第123-126页 |
6.1.1 天理论基础 | 第123-124页 |
6.1.2 分类分层教化内容 | 第124-125页 |
6.1.3 自省内化方法 | 第125-126页 |
6.2 二程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126-128页 |
6.2.1 二程教化思想的继承发展 | 第126-127页 |
6.2.2 二程教化思想的消极方面 | 第127-128页 |
6.3 二程教化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128-142页 |
6.3.1 立德树人的根本性 | 第129-133页 |
6.3.2 文化育人的凝聚性 | 第133-136页 |
6.3.3 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 第136-138页 |
6.3.4 自我教育的能动性 | 第138-142页 |
7 结语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4页 |
附录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