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导论第12-45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2-20页
        1.1.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生存”的进场第14-16页
        1.1.2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生活化教育哲学的在场第16-18页
        1.1.3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体间性教育模式的正在出场第18-19页
        1.1.4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少数民族大学生“替代性教育”方式的退场第19-20页
    1.2 研究意义第20-22页
        1.2.1 理论意义第20-22页
        1.2.2 实践意义第22页
    1.3 研究述评第22-38页
        1.3.1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述评第22-28页
        1.3.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研究述评第28-32页
        1.3.3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研究述评第32-34页
        1.3.4 国外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述评第34-36页
        1.3.5 既有研究取得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第36-38页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38-43页
        1.4.1 研究方法第38-40页
        1.4.2 主要研究思路第40-43页
    1.5 可能创新点与不足第43-45页
        1.5.1 研究的创新点第43-44页
        1.5.2 研究的不足第44-45页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渊源第45-6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45-54页
        2.1.1 少数民族大学生第45-46页
        2.1.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第46-48页
        2.1.3 “生活世界”第48-49页
        2.1.4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第49-54页
    2.2 理论基础第54-66页
        2.2.1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体系第55-58页
        2.2.2 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理论第58-60页
        2.2.3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第60-62页
        2.2.4 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理论第62-66页
3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生活化模式”解构第66-74页
    3.1 思想政治教育“非生活化”模式的主要特征属性第66-69页
        3.1.1 教育内容的同质化第67-68页
        3.1.2 教育方式的替代性第68页
        3.1.3 教育对话方式的课堂化第68-69页
    3.2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生活化”模式的主要后果第69-74页
        3.2.1 心理层面的抵触第69-70页
        3.2.2 实践层面的不合作第70-72页
        3.2.3 过程层面的机械化第72页
        3.2.4 效果层面的信念缺失第72-74页
4 实证分析:南京部分高校的案例第74-102页
    4.1 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路线第74-78页
        4.1.1 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第74-77页
        4.1.2 问卷调查第77-78页
    4.2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实证分析第78-98页
        4.2.1 样本的总体现状分析第79-88页
        4.2.2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模型的构建第88-91页
        4.2.3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第91-92页
        4.2.4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满意度的分析第92-95页
        4.2.5 德育教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访谈分析第95-98页
    4.3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其归因分析第98-102页
5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出场及实践案例第102-120页
    5.1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提出的动因第102-111页
        5.1.1 现实动因:新媒体时代的人趋向于生存于“生活世界”第103-105页
        5.1.2 价值动因:关于人的“文化存在”成为一种教育价值指引第105-107页
        5.1.3 “隐性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趋势第107-108页
        5.1.4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第108-111页
    5.2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经典案例分析第111-120页
        5.2.1 内蒙古工业大学:“自我教育”第112-114页
        5.2.2 西南民族大学:“隐性校园文化”第114-116页
        5.2.3 中国海洋大学:以少数民族大学生风俗节日为实现形式第116-118页
        5.2.4 湘潭大学:“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第118-120页
6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实现第120-160页
    6.1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构造原则第120-124页
        6.1.1 整体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第120-121页
        6.1.2 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的原则第121-122页
        6.1.3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第122-124页
    6.2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配套保障机制第124-133页
        6.2.1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资源整合机制第125-127页
        6.2.2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学习组织机制第127-128页
        6.2.3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有效参与机制第128-129页
        6.2.4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舆情监测机制第129-131页
        6.2.5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效果评估机制第131-133页
    6.3 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基本策略第133-160页
        6.3.1 目标维度策略:生活化的教育目标体系第134-137页
        6.3.2 理念维度策略:服务型教育策略第137-142页
        6.3.3 教育方式层面:交互主体性策略第142-147页
        6.3.4 教育平台层面:虚拟和现实共同体策略第147-151页
        6.3.5 教育组织层面:教导型组织策略第151-154页
        6.3.6 教育评估层面:“跨部门大评估”策略第154-160页
7 结论第160-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82页
附录A第182-184页
附录B第184-187页
附录C第187-190页
附录D第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程教化思想研究
下一篇:光电器件微/纳尺度热辐射特性与调控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