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0-11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二)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注释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教学模式概述 | 第14-18页 |
|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4-15页 |
| 二、教学模式的构成及特点 | 第15-16页 |
| 三、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意义 | 第16-17页 |
| 注释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创新 | 第18-26页 |
| 一、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现状 | 第18-20页 |
| (一)表演式教学模式 | 第18页 |
| (二)论证式教学模式 | 第18-19页 |
| (三)灌输式教学模式 | 第19-20页 |
|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僵化陈旧的原因 | 第20-21页 |
| (一)历史教材单调无趣 | 第20页 |
| (二)教学方法僵化陈旧 | 第20页 |
| (三)应试教育模式的呆板 | 第20-21页 |
| 三、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果 | 第21-23页 |
|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 | 第21页 |
| (二)多样化教学模式 | 第21-22页 |
|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 | 第22页 |
| (四)情境式教学模式 | 第22-23页 |
| 四、教学模式创新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 | 第23-25页 |
| (一)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 | 第23页 |
| (二)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 第23-24页 |
|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 第24页 |
| (四)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 第24页 |
| (五)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 第24-25页 |
| 注释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高中历史“三维五环”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26-38页 |
| 一、“三维五环”教学模式的提出 | 第26-30页 |
| (一)提出背景 | 第26-29页 |
| (二)三维五环教学模式的优势 | 第29页 |
| (三)预期目标 | 第29-30页 |
| 二、“三维五环”教学模式的诠释 | 第30-31页 |
| (一)“三维五环”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30页 |
| (二)“三维五环”教学模式特征 | 第30-31页 |
| 三、“三维五环”教学模式图示 | 第31页 |
| 四、“三维五环”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 第31-38页 |
| 第四章“三维五环”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的效果和建议 | 第38-42页 |
| 一、“三维五环”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 第38-40页 |
| (一)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38-39页 |
|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 第39页 |
| (三)可以有效的节省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 | 第39-40页 |
| (四)可以延长课堂学生自主支配时间 | 第40页 |
| 二、实施的建议 | 第40-42页 |
| (一)定向导学、创景激趣 | 第40-41页 |
| (二)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 第41页 |
| (三)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 第41页 |
| (四)知识总结、当堂检测 | 第41-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录 | 第45-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