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的缘起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现状 | 第13-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3 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3 本文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计划 | 第21-22页 |
1.5 偏误语料调查与考察语法辨正能力的关系 | 第22-24页 |
第2章 印尼留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法特点对比分析 | 第24-31页 |
2.1 汉语语法特点 | 第24-26页 |
2.1.1 语法手段主要表现为“语序”和“虚词” | 第24-25页 |
2.1.2 句子与词组的构造规则一以贯之 | 第25页 |
2.1.3 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 第25页 |
2.1.4 量词和语气词丰富 | 第25-26页 |
2.2 印尼语语法特点 | 第26-28页 |
2.2.1 句子结构 | 第26-27页 |
2.2.2 修饰词后置 | 第27页 |
2.2.3 派生法是衍生词汇的主要方法 | 第27-28页 |
2.3 对比分析 | 第28-31页 |
2.3.1 语法手段不同 | 第28-29页 |
2.3.2 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对应方式不同 | 第29-31页 |
第3章 在华印尼留学生汉语语法偏误辨正能力调查分析 | 第31-55页 |
3.1 语法偏误及语法偏误辨正能力的调查意义 | 第31-32页 |
3.2 在华印尼留学生汉语语法偏误辨正能力调查过程描述 | 第32-33页 |
3.2.1 调查计划和理论依据 | 第32页 |
3.2.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第32-33页 |
3.2.3 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第33页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3-51页 |
3.3.1 受试者汉语水平背景 | 第33-34页 |
3.3.2 汉语语法偏误辨正能力笔头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4-51页 |
3.3.3 汉语语法偏误辨正能力口头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51页 |
3.4 通过问卷反映出来的印尼留学生汉语语法辨正能力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1-55页 |
第4章 在华印尼留学生汉语语法项目输入输出情况调查分析 | 第55-65页 |
4.1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研究意义 | 第55页 |
4.2 在华印尼留学生汉语语法学习过程输入输出策略调查过程 | 第55-56页 |
4.2.1 调查计划 | 第55-56页 |
4.2.2 调查方法及依据理论 | 第56页 |
4.2.3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第56页 |
4.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56-64页 |
4.3.1 学汉语的动机 | 第57-59页 |
4.3.2 学习策略 | 第59-63页 |
4.3.3 教师教学法 | 第63-64页 |
4.4 在华印尼留学生汉语语法学习过程输入输出策略调查结果简析 | 第64-65页 |
第5章 对培养印尼留学生汉语语法偏误辨正能力的建议 | 第65-75页 |
5.1 针对教师的建议 | 第65-71页 |
5.1.1 重视学生基础语法知识教学 | 第66-67页 |
5.1.2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篇语感 | 第67-71页 |
5.2 针对学习者的建议 | 第71-73页 |
5.2.1 详细了解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语法差异 | 第71页 |
5.2.2 强化自己针对语法项目的注意力,监控力,有意识的学习能力 | 第71-72页 |
5.2.3 强化自我纠错能力 | 第72-73页 |
5.2.4 强化输出学习策略训练 | 第73页 |
5.3 教材使用的建议 | 第73-75页 |
第6章 教学实验及反思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 | 第8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