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的语法化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一 绪论 | 第10-24页 |
| 1. “却”研究概况 | 第10-20页 |
| ·关于副词“却”的前期研究 | 第10-15页 |
| ·关于助词“却”的前期研究 | 第15-18页 |
| ·关于连词“却”的研究 | 第18-19页 |
| ·关于介词“却”的研究 | 第19页 |
| ·关于“除却”的研究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页 |
| 2.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概要 | 第20-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内容概要 | 第20-21页 |
| 3. 本文时代研究范围、语料及研究方法说明 | 第21-24页 |
| ·本文研究范围及语料选择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举例 | 第22-24页 |
| 二 “却+V”结构中“却Ⅰ”的语法化 | 第24-54页 |
| 0. 引言 | 第24页 |
| 1. “却+V”中“却”语法意义及其语法化路径 | 第24-25页 |
| 2. 副词“却”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25-49页 |
| ·频率副词“却1”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25-31页 |
| ·情状副词“却2”的产生 | 第31-37页 |
| ·范围副词“却3”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37-41页 |
| ·语气副词“却4”的产生 | 第41-47页 |
| ·时间副词“却5”的产生 | 第47-48页 |
| ·承接副词“却6”的产生 | 第48-49页 |
| 3. 连词“却7”的产生 | 第49-52页 |
| 4. 现代汉语副词“却”的功能 | 第52-53页 |
| 5. 小结 | 第53-54页 |
| 三 “V+却”结构中“却Ⅱ”的语法化 | 第54-84页 |
| 0. 引言 | 第54页 |
| 1. “V+却”中“却”的语法意义及其语法化路径 | 第54-55页 |
| 2. 补语“却”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55-65页 |
| ·趋向补语“却1”和“却2” | 第55-58页 |
| ·结果补语“却3”的产生 | 第58-64页 |
| ·“过”义补语“却4” | 第64页 |
| ·补语小结 | 第64-65页 |
| 3. 体助词“却”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65-71页 |
| ·“了”义体助词“却5”的产生 | 第65-68页 |
| ·现实体标记“却”的衰落 | 第68-69页 |
| ·“着”义持续体助词“却6”的产生 | 第69-71页 |
| ·助词小结 | 第71页 |
| 4. 比较介词“却7”产生 | 第71-76页 |
| ·比较介词“却”的助词来源 | 第71-75页 |
| ·比较介词“却”的补语来源 | 第75-76页 |
| ·介词小结 | 第76页 |
| 5. 介词“除却”的意义及其来源 | 第76-83页 |
| ·介词“除却”的两种意义 | 第76页 |
| ·N 的次类变换 | 第76-78页 |
| ·句式的发展 | 第78-82页 |
| ·“除却”小结 | 第82-83页 |
| 6. 小结 | 第83-84页 |
| 四 总结 | 第84-88页 |
| 1. “却+V”结构中“却Ⅰ”发展总结 | 第84页 |
| ·副词发展总结 | 第84页 |
| ·连词发展总结 | 第84页 |
| 2. “V+却”结构中“却Ⅱ”发展总结 | 第84-85页 |
| ·补语发展总结 | 第84-85页 |
| ·助词发展总结 | 第85页 |
| ·介词“却”和“除却”的产生总结 | 第85页 |
| 3. “却”语法化因素总结 | 第85-86页 |
| ·语义因素 | 第85-86页 |
| ·句法结构 | 第86页 |
| ·认知因素 | 第86页 |
| ·语境因素 | 第86页 |
| 4. “却”发展线索总结 | 第86-88页 |
| 注释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 引文出处 | 第95-9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