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乳品加工工业论文--乳品加工工艺论文

氧化电位水在乳品加工管路清洗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页
    1.2 现代乳品加工中的污染风险第11-14页
        1.2.1 乳品的概念及种类第11-12页
        1.2.2 典型乳品加工工艺第12页
        1.2.3 乳品加工管路中污染物类型及成因第12-14页
    1.3 乳品加工管路污染状况评估第14-16页
        1.3.1 化学评估第14-15页
        1.3.2 生物评估第15-16页
        1.3.3 其他评估方法第16页
    1.4 管路清洗研究进展第16-19页
        1.4.1 管路清洗技术第16-17页
        1.4.2 清洗剂的原理、分类及用途第17-18页
        1.4.3 乳品加工管道清洗工艺第18页
        1.4.4 清洗机理研究第18-19页
    1.5 电位水研究进展第19-21页
        1.5.1 电位水的概念及性质第19页
        1.5.2 电位水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第19-21页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第21-23页
        1.6.1 建立乳品加工管路有机污染物的评价方法第21页
        1.6.2 基于电位水清洗剂的污染管路清洗工艺参数第21-22页
        1.6.3 电位水对乳品加工管路污染物的清洗机制第22-23页
第2章 乳品加工管路污染物的化学评估第23-36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3-25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3页
        2.1.2 仪器和设备第23-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27页
        2.2.1 污染管的制备第25页
        2.2.2 管壁钙沉积物的洗脱第25页
        2.2.3 管壁污染物的萃取第25页
        2.2.4 酪蛋白回收率试验第25-26页
        2.2.5 乳脂肪的双波长紫外光谱法测定第26-27页
        2.2.6 其它化学分析及数据处理第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34页
        2.3.1 萃取采样条件的确定第27-29页
        2.3.2 萃取液的预处理第29-30页
        2.3.3 乳脂肪的双波长紫外光谱法测定第30-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乳品加工管路的电位水清洗工艺第36-52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6-37页
        3.1.1 材料与试剂第36-37页
        3.1.2 仪器和设备第37页
    3.2 实验方法第37-38页
        3.2.1 电位水的制备第37页
        3.2.2 离线污染管的制备及清洗第37-38页
        3.2.3 管路污染物的采集和预处理第38页
        3.2.4 电位水清洗正交试验第38页
        3.2.5 化学分析及数据统计第3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8-50页
        3.3.1 中温污染管的清洗效果对比第38-41页
        3.3.2 高温污染管的清洗效果对比第41-44页
        3.3.3 清洗温度对电位水清洗效果的影响第44-46页
        3.3.4 电位水清洗条件的优化第46-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乳品加工管路有机污染物的清洗机制第52-64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52-54页
        4.1.1 材料与试剂第52-53页
        4.1.2 仪器和设备第53-54页
    4.2 实验方法第54-55页
        4.2.1 不锈钢污染片的制备第54页
        4.2.2 电镜观察第54页
        4.2.3 管路污染物采集和化学组成分析第54页
        4.2.4 管路污染物溶解/溶胀试验第54-55页
        4.2.5 清洗剂流动状态对清洗效果的影响第55页
        4.2.6 化学分析和数据统计第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3页
        4.3.1 管路有机残留物物理结构第55-58页
        4.3.2 管壁污染物的溶胀/溶解曲线第58-61页
        4.3.3 清洗剂流动状态对清洗效果的影响第61-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5.1 主要结论第64-65页
    5.2 创新之处第65页
    5.3 工作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种食品抗氧化剂在碳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
下一篇:胶原蛋白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在分离乙醇/水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