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三”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7页 |
第一节 现有研究成果概述 | 第7-15页 |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写作思路及语料来源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三”的语义:实指、虚指与模式化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关于“三”的辞书释义及其参构词语 | 第17-20页 |
第二节 “三”的语义:实指、虚化与模式化 | 第20-25页 |
第二章 “三”参构熟语及其修辞阐释 | 第25-39页 |
第一节 “三”参构成语及其修辞阐释 | 第25-28页 |
第二节 “三”参构谚语及其修辞阐释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三”参构歇后语及其修辞阐释 | 第30-33页 |
第四节 “三”参构惯用语及其修辞阐释 | 第33-39页 |
第三章 “三”参构词语:语义修辞化生成途径 | 第39-45页 |
第一节 “三”参构词语语义的借代生成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三”参构词语语义的比喻生成 | 第41页 |
第三节 “三”参构词语语义生成的其他修辞途径 | 第41-45页 |
第四章 “三”的文化阐释 | 第45-53页 |
第一节 “三”蕴含的哲学文化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三”蕴含的政治文化 | 第46-48页 |
第三节 “三”蕴含的儒家文化 | 第48-51页 |
第四节 “三”蕴含的道教文化 | 第51-52页 |
第五节 “三”蕴含的佛教文化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5页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53页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3-55页 |
附录1:“三”参构的多义词义位分布表 | 第55-67页 |
附录2:有关“三”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 第67-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