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T-2 的一般性质 | 第13页 |
1.2 T-2 的毒效应 | 第13-15页 |
1.2.1 生产性能下降 | 第13-14页 |
1.2.2 消化系统和肝脏损伤 | 第14页 |
1.2.3 免疫系统毒性 | 第14-15页 |
1.2.4 血液系统损伤 | 第15页 |
1.3 T-2 在水产动物中蓄积的危害 | 第15-17页 |
1.3.1 对虾中T-2 的蓄积规律 | 第15-16页 |
1.3.2 T-2 隐蔽态残留物形成的可能机制 | 第16页 |
1.3.3 隐蔽态残留物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意义 | 第17-19页 |
2 T-2 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器官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19-30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2.1.1 材料 | 第19页 |
2.1.2 材料和试剂 | 第19-20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1 T-2 毒素染毒对虾 | 第20页 |
2.2.2 对虾生长特性的测定 | 第20页 |
2.2.3 对虾消化酶的测定 | 第20-21页 |
2.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 第21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2.3 结果 | 第21-28页 |
2.3.1 T-2 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21页 |
2.3.2 T-2 对对虾消化酶的影响 | 第21-25页 |
2.3.3 T-2 对凡纳滨对虾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25-28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28-29页 |
2.4.1 T-2 对对虾生长特性影响 | 第28页 |
2.4.2 T-2 对对虾消化酶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3 T-2 对对虾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29页 |
2.5 结论 | 第29-30页 |
3 T-2 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影响 | 第30-41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3.1.1 材料 | 第30页 |
3.1.2 试剂 | 第30-31页 |
3.1.3 仪器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3.2.1 血淋巴提取 | 第31页 |
3.2.2 血清中蛋白含量测定 | 第31页 |
3.2.3 全血细胞计数 | 第31页 |
3.2.4 溶血活力的测定 | 第31-32页 |
3.2.5 溶菌活力测定 | 第32页 |
3.2.6 凝集活力测定 | 第32页 |
3.2.7 血清抗菌活力 | 第32页 |
3.2.8 血清中磷酸酶测定 | 第32页 |
3.2.9 肝胰腺中ACP、AKP、ATPase测定 | 第32-33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3.4 结果 | 第33-38页 |
3.4.1 T-2 对凡纳滨对虾血清蛋白的影响 | 第33页 |
3.4.2 T-2 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总数、溶菌酶和溶血活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3 T-2 对凡纳滨对虾血清凝集活力的影响 | 第34页 |
3.4.4 T-2 对凡纳滨对虾血清抗菌活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5 T-2 对凡纳滨对虾血清和肝胰腺磷酸酶的影响 | 第35页 |
3.4.6 T-2 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ATP酶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7 T-2 剂量与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指标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分析 | 第36-38页 |
3.5 讨论 | 第38-40页 |
3.5.1 T-2 对凡纳滨对虾血清蛋白的影响 | 第38页 |
3.5.2 T-2 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总数、溶菌酶和溶血活力的影响 | 第38页 |
3.5.3 T-2 对凡纳滨对虾血清凝集活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4 T-2 对凡纳滨对虾血清抗菌活力的影响 | 第39页 |
3.5.5 T-2 对凡纳滨对虾血清和肝胰腺磷酸酶的影响 | 第39页 |
3.5.6 T-2 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ATP酶的影响 | 第39页 |
3.5.7 剂量与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分析 | 第39-40页 |
3.6 结论 | 第40-41页 |
4 对虾中T-2 毒素残留物对小鼠的毒性效应分析 | 第41-55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4.1.1 材料 | 第41页 |
4.1.2 试剂 | 第41-42页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2.1 分组和给药方式 | 第42页 |
4.2.2 小鼠形态观察和增长率测定 | 第42页 |
4.2.3 器官指数测定 | 第42页 |
4.2.4 小鼠血常规分析 | 第42页 |
4.2.5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第42-43页 |
4.2.6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 第43页 |
4.2.7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3页 |
4.2.8 统计学分析 | 第43页 |
4.3 结果 | 第43-52页 |
4.3.1 小鼠形态观察和体重增长率测定 | 第43-44页 |
4.3.2 器官系数测定 | 第44页 |
4.3.3 小鼠血常规分析 | 第44-49页 |
4.3.4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第49-51页 |
4.3.5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 第51-52页 |
4.3.6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52页 |
4.4 讨论 | 第52-54页 |
4.4.1 染毒对虾对小鼠体重增长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2 染毒对虾对小鼠器官指数测定 | 第53页 |
4.4.3 染毒对虾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第53页 |
4.4.4 染毒对虾对小鼠的遗传毒性分析 | 第53-54页 |
4.4.5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54页 |
4.5 结论 | 第54-55页 |
5 对虾中隐蔽态T-2 残留物的解离及其MTT试验分析 | 第55-64页 |
5.1 材料与试剂 | 第55-56页 |
5.1.1 材料 | 第55页 |
5.1.2 试剂 | 第55-56页 |
5.1.3 仪器设备 | 第5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5.2.1 凡纳滨对虾染毒 | 第56页 |
5.2.2 样品前处理 | 第56-57页 |
5.2.3 MTT试验 | 第57页 |
5.2.4 LC-MS/MS检测 | 第57页 |
5.3 结果 | 第57-61页 |
5.3.1 急性染毒对虾体内残留T-2 的MTT试验 | 第57-58页 |
5.3.2 对虾体内m T-2s残留物解离方法的选择 | 第58-59页 |
5.3.3 蓄积毒性对虾体内m T-2s残留物的MTT试验 | 第59-60页 |
5.3.4 LC-MS/MS检测蓄积毒性对虾体内m T-2s的含量 | 第60-61页 |
5.4 讨论 | 第61-63页 |
5.5 结论 | 第63-64页 |
6 对虾中MT-2S介导JAK/STAT通路的免疫毒性分子标记识别 | 第64-78页 |
6.1 材料与试剂 | 第64-65页 |
6.1.1 材料 | 第64页 |
6.1.2 试剂 | 第64-65页 |
6.1.3 仪器设备 | 第65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6.2.1 对虾中m T-2s提取 | 第65页 |
6.2.2 药物处理细胞 | 第65页 |
6.2.3 RNA提取 | 第65-66页 |
6.2.4 总RNA质量检测 | 第66页 |
6.2.5 合成c DNA | 第66页 |
6.2.6 实时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66-67页 |
6.2.7 数据处理 | 第67页 |
6.3 结果 | 第67-76页 |
6.3.1 细胞总RNA的质量鉴定 | 第68页 |
6.3.2 T-2 毒素及m T-2s对RAW 264.7 细胞炎性细胞因子m RNA水平的影响 | 第68-70页 |
6.3.3 T-2 毒素及m T-2s对RAW 264.7 负反馈调节蛋白SOCS m RNA水平的影响 | 第70-72页 |
6.3.4 T-2 毒素及m T-2s对JAK/STA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m RNA水平的影响 | 第72-76页 |
6.4 讨论 | 第76-77页 |
6.5 结论 | 第77-78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总结 | 第78-79页 |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附录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96页 |
导师简介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