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 | 第10-11页 |
1.2 蛋白质组学的常用技术 | 第11-12页 |
1.3 质谱技术在乳蛋白消化组学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4 乳蛋白生物活性肽研究 | 第13-17页 |
1.4.1 ACE抑制肽 | 第15页 |
1.4.2 阿片肽 | 第15-16页 |
1.4.3 抗氧化肽 | 第16页 |
1.4.4 抗菌肽 | 第16页 |
1.4.5 免疫调节肽 | 第16-17页 |
1.4.6 促进矿物质吸收 | 第17页 |
1.5 鹿茸水提物生物活性肽研究 | 第17-19页 |
1.5.1 DPP-IV抑制肽 | 第18页 |
1.5.2 PEP抑制肽 | 第18-19页 |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酸奶消化组学的研究 | 第20-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0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2.1 样品预处理 | 第22页 |
2.2.2 蛋白浓度测定 | 第22页 |
2.2.3 酸奶模拟胃肠道消化 | 第22-23页 |
2.2.4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 | 第23-24页 |
2.2.5 LC-MS/MS鉴定酸奶消化肽 | 第24-25页 |
2.2.6 酸奶及模拟胃肠道消化产物体外活性测试 | 第25-26页 |
2.2.7 肽段筛选合成及体外活性研究 | 第26-27页 |
2.2.8 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2.3.1 蛋白浓度测定 | 第27页 |
2.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7-28页 |
2.3.3 LC-MS/MS酸奶消化肽鉴定 | 第28-34页 |
2.3.4 酸奶及消化产物体外活性 | 第34页 |
2.3.5 筛选肽体外活性 | 第34-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牛奶酪蛋白消化组学的研究 | 第36-5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36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3.2.1 牛奶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36-37页 |
3.2.2 牛奶模拟胃肠道消化 | 第37页 |
3.2.3 磷酸肽富集 | 第37-38页 |
3.2.4 LC-MS/MS鉴定牛奶消化肽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9页 |
3.3.1 牛奶及消化产物中酪蛋白磷酸肽和磷酸化位点 | 第38-39页 |
3.3.2 牛奶及消化产物酪蛋白磷酸肽和磷酸化位点变化规律 | 第39-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鹿茸水提物消化组学的研究 | 第50-6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1.1 实验原料 | 第50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50页 |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4.2.1 样品预处理 | 第50页 |
4.2.2 鹿茸水提物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50-51页 |
4.2.3 鹿茸水提物模拟胃肠道消化 | 第51页 |
4.2.4 邻苯二甲醛(OPA)法测定游离氨基酸和肽 | 第51页 |
4.2.5 LC-MS/MS鉴定鹿茸水提物消化肽 | 第51-52页 |
4.2.6 鹿茸水提物及模拟胃肠道消化产物体外活性测试 | 第52页 |
4.2.7 肽段筛选合成及体外活性研究 | 第52-53页 |
4.2.8 统计分析 | 第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4.3.1 鹿茸水提物及消化产物游离氨基酸和肽 | 第53页 |
4.3.2 鹿茸水提物及消化产物肽段数和来源蛋白归类 | 第53-58页 |
4.3.3 鹿茸水提物消化产物潜在的DPP-IV和PEP抑制肽 | 第58-59页 |
4.3.4 鹿茸水提物及消化产物体外活性 | 第59-60页 |
4.3.5 筛选肽体外活性 | 第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