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1.1 黄酒简介 | 第10页 |
1.2 乙醇和芳香醇在黄酒酿酒酵母里的代谢途径 | 第10-11页 |
1.2.1 乙醇的生物合成 | 第10页 |
1.2.2 高级醇的生物合成 | 第10-11页 |
1.3 酿酒酵母芳香族醇脱氢酶基因家族 | 第11-16页 |
1.3.1 酿酒酵母作为分子生物学的模式生物 | 第11-12页 |
1.3.2 酿酒酵母的基因组序列 | 第12-14页 |
1.3.2.1 酿酒酵母的全基因组复制 | 第13-14页 |
1.3.2.2 亚端粒区域的可塑性 | 第14页 |
1.3.3 酿酒酵母假定基因的功能性描述进展 | 第14-16页 |
1.4 酿酒酵母假定的多AAD家族 | 第16-22页 |
1.4.1 假定的AADs的发现 | 第16-20页 |
1.4.2 在埃利希途径中AAD的假定角色 | 第20-22页 |
1.4.2.1 酿酒酵母AAD是杂醇合成途径的候选基因 | 第20-21页 |
1.4.2.2 在其他生物过程中的假定角色 | 第21-22页 |
1.5 原核表达 | 第22页 |
1.6 融合蛋白纯化的原理 | 第22页 |
1.7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7.1 酿酒酵母7个AAD均为非必需基因 | 第22-23页 |
1.7.2 近染色体末端AAD家族序列的高度可塑性(Plasticity) | 第23-25页 |
1.8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5-28页 |
1.8.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8.2 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2 芳香醇脱氢酶Pc AAD1蛋白关键催化位点的确定 | 第28-40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8-30页 |
2.2.1 菌种菌株、质粒及分子生物学产品 | 第28页 |
2.2.2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2.2.3 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2.2.4 试剂与标准品 | 第30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0-37页 |
2.3.1 质粒模板的准备 | 第30-31页 |
2.3.2 质粒PCR引入突变 | 第31-33页 |
2.3.3 未突变质粒的DpnI酶切 | 第33-34页 |
2.3.4 突变质粒的纯化 | 第34页 |
2.3.5 Pc AadI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4-35页 |
2.3.6 Pc AadI融合蛋白的亲和层析纯化 | 第35-36页 |
2.3.7 Pc AadI融合蛋白的SDS-PAGE鉴定 | 第36-37页 |
2.3.8 Pc AadI融合蛋白的酶活测定 | 第37页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2.4.1 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2.4.2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Sc Aad3的关键位点TYR~(73)的突变 | 第40-46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3.2.1 菌种菌株、质粒及分子生物学产品 | 第40-41页 |
3.2.2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 第41页 |
3.2.3 仪器设备 | 第41页 |
3.2.4 试剂与标准品 | 第41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1-44页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3.4.1 试验结果 | 第44页 |
3.4.2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芳香醇脱氢酶Sc Aad6G~(518inst)的关键位点突变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4.2.1 菌种菌株、质粒及分子生物学产品 | 第47页 |
4.2.2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 第47页 |
4.2.3 仪器设备 | 第47页 |
4.2.4 试剂与标准品 | 第47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47-50页 |
4.3.1 引入突变 | 第47-49页 |
4.3.2 双酶切 | 第49页 |
4.3.3 DNA连接及质粒测序 | 第49页 |
4.3.4 质粒纯化及转化表达、纯化 | 第49页 |
4.3.5 pH响应曲线与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49-50页 |
4.3.5.1 pH响应曲线 | 第49页 |
4.3.5.2 不同辅酶因子对Sc AAD6酶活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5.3 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诱导的影响 | 第50页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4.4.1 蛋白纯化结果 | 第50-51页 |
4.4.2 酶活测试结果 | 第51-55页 |
4.4.2.1 Sc AAD6蛋白酶的最适pH | 第51-52页 |
4.4.2.2 Sc AAD6蛋白酶的最适辅酶因子 | 第52页 |
4.4.2.3 不同底物浓度的酶活结果 | 第52-55页 |
4.4.3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5 芳香醇脱氢酶Sc Aad10~(35C)的关键位点突变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59页 |
5.2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5.2.1 菌种菌株、质粒及分子生物学产品 | 第59页 |
5.2.2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 第59页 |
5.2.3 仪器设备 | 第59页 |
5.2.4 试剂与标准品 | 第59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59-63页 |
5.3.1 引入突变 | 第59-61页 |
5.3.2 双酶切 | 第61页 |
5.3.3 DNA连接及质粒测序 | 第61页 |
5.3.4 质粒纯化及转化表达、纯化 | 第61页 |
5.3.5 pH响应曲线与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61-63页 |
5.3.5.1 pH响应曲线 | 第61页 |
5.3.5.2 不同辅酶因子对Sc AAD10酶活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5.3 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62-63页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5.4.1 蛋白纯化结果 | 第63页 |
5.4.2 酶活测试结果 | 第63-66页 |
5.4.2.1 Sc AAD10蛋白酶的最适pH | 第63-64页 |
5.4.2.3 不同底物浓度的酶活结果 | 第64-66页 |
5.4.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