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9-21页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三、相关概念厘定 | 第11-15页 |
四、已有研究与存在的不足 | 第15-17页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六、研究重难点与主要方式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一章 课程政策的概述 | 第21-33页 |
一、课程政策目标的本质 | 第21-24页 |
(一) 课程政策目标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 课程政策目标的层次 | 第22-24页 |
二、课程政策实现的载体 | 第24-28页 |
(一) 课程计划 | 第25-26页 |
(二) 课程标准 | 第26-27页 |
(三) 教材 | 第27-28页 |
三、课程政策执行的条件 | 第28-33页 |
(一) 健全的管理体制 | 第29页 |
(二) 资源投入保障 | 第29-30页 |
(三) 监督评估机制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课程政策目标的发展 | 第33-41页 |
一、拨乱反正,强调"德、智、体"发展的阶段(1978~1984年) | 第33-34页 |
二、"五育"并举,"双基"为重的阶段(1985~1998年) | 第34-37页 |
三、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教育取向的阶段(1999年以后) | 第37-41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课程政策载体的发展 | 第41-55页 |
一、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发展 | 第41-45页 |
(一) 回归义务教育宗旨,分科设置课程为主的阶段(1978~1984年) | 第41-43页 |
(二) 强调学生特长发展,灵活设置课程为主的阶段(1985~1998年) | 第43-44页 |
(三) 突出学生全面发展,均衡设置课程为主的阶段(1999以后) | 第44-45页 |
二、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发展 | 第45-49页 |
(一) 强调国家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基础性阶段(1978~1984年) | 第45-46页 |
(二) 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取训练为主阶段(1985~1998年) | 第46-48页 |
(三) 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1999以后) | 第48-49页 |
三、我国义务教育教材的发展 | 第49-55页 |
(一) 国家统编教材阶段(1978~1984年) | 第49-50页 |
(二) "国定制"走向"审议制"阶段(1985~1998年) | 第50-52页 |
(三) 立项核准制阶段(1999以后) | 第52-55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课程政策执行条件的发展 | 第55-61页 |
一、义务教育课程政策高度集权管理阶段(1978~1984年) | 第55-56页 |
二、义务教育课程政策适当分权管理阶段(1985~1998年) | 第56-58页 |
三、义务教育课程政策三级课程管理阶段(1999年以后) | 第58-61页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课程政策的反思 | 第61-69页 |
一、课程政策目的以社会取向为主 | 第61-62页 |
二、课程政策决策为中央集权模式 | 第62-64页 |
三、课程内容强调智育且难度偏高 | 第64-65页 |
四、课程政策执行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公 | 第65-69页 |
第六章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政策发展的前瞻 | 第69-75页 |
一、整体主义取向的课程政策目的 | 第69-70页 |
二、多元主体参与课程政策决策 | 第70-71页 |
三、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内容 | 第71-72页 |
四、有效问责的课程政策执行保障机制 | 第72-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后记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