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一) 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 第9页 |
(二) 耶稣教育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三) 孔耶教育思想比较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1页 |
三、孔子和耶稣的思想交流史概述 | 第11-12页 |
四、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五、本文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页 |
(一)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二)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4页 |
六、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孔子与耶稣生平及其教育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6-21页 |
第一节 孔子与耶稣作为教育哲学家的生平 | 第16-18页 |
一、平凡而伟大 | 第16-17页 |
二、神秘而真实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8-21页 |
一、周室衰微与“礼崩乐坏” | 第18页 |
二、罗马殖民与“律法至上” | 第18-21页 |
第二章: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的本体论 | 第21-31页 |
第一节 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的存在基点 | 第21-24页 |
一、商周时期的“帝”、“天”观念 | 第21-22页 |
二、孔子之“天” | 第22-24页 |
第二节 耶稣教育哲学思想的本体来源 | 第24-27页 |
一、圣经犹太民族的“耶和华” | 第24-25页 |
二、耶稣的“上帝”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本体论之比较 | 第27-31页 |
一、“天”与“上帝” | 第28-29页 |
(一) “天”与“上帝”的相通 | 第28页 |
(二) “天”与“上帝”的相异 | 第28-29页 |
二、天人关系与神人关系 | 第29-31页 |
(一) 推动教育思维进步的一种约定 | 第29-30页 |
(二) “天人”与“神人”关系中的地位差异 | 第30-31页 |
第三章: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的价值论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孔子之“仁”的教育理念 | 第31-34页 |
一、出新复古 | 第31-33页 |
二、仁道之于天下 | 第33-34页 |
三、修己安人 | 第34页 |
第二节 耶稣的“神爱”教育思想 | 第34-37页 |
一、推陈出新 | 第35页 |
二、神爱之于万邦 | 第35-36页 |
三、生命永恒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价值论之比较 | 第37-41页 |
一、“仁”与“爱” | 第37-39页 |
(一) 人类普世价值的需求 | 第37页 |
(二) 最高原则的理想主义困境 | 第37-38页 |
(三) 温和专制与身份虚无 | 第38-39页 |
二、“内在”与“外在”的超越方式 | 第39-41页 |
(一) 人性关怀的实现方式 | 第39页 |
(二) “内在”不足与“外在”过度 | 第39-41页 |
第四章: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的实践论 | 第41-51页 |
第一节 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的实践 | 第41-45页 |
一、授业解惑 | 第41-44页 |
(一) 有教无类 | 第41-42页 |
(二) 因材施教 | 第42页 |
(三) 启发引导 | 第42-44页 |
二、弟子的践履 | 第44-45页 |
(一) 遵循孔子教育基本精神的不同思想倾向 | 第44页 |
(二) 孟子、荀子人性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化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耶稣教育哲学思想的实践 | 第45-48页 |
一、解经传道 | 第45-47页 |
(一) 先知预言 | 第45-46页 |
(二) 圣灵教导 | 第46页 |
(三) 喻言启发 | 第46-47页 |
二、门徒的追随 | 第47-48页 |
(一) 以殉道的方式对耶稣教训的绝对继承 | 第47页 |
(二) 圣徒保罗对耶稣教育思想的神学体系化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实践论之比较 | 第48-51页 |
一、授业与传道 | 第48-49页 |
(一) 教育实践对象的普遍化趋向 | 第48页 |
(二) “学”与“教”的教育实践路径 | 第48-49页 |
二、儒家与基督教教育哲学的基本实践精神 | 第49-51页 |
(一) 世俗社会与神圣思想的实践互动 | 第49-50页 |
(二) “内圣外王”和“博爱平等”的基本教育精神 | 第50-51页 |
第五章: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之思考 | 第51-60页 |
第一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的冲突与会通 | 第51-55页 |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理解 | 第51-53页 |
二、教育目标与价值追求 | 第53-54页 |
三、教育的理想和实践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之于中国当代教育 | 第55-60页 |
一、孔子与耶教育哲学思想的辩证分析 | 第56-58页 |
二、教育思想的本源、价值及实践取向的思考 | 第58-60页 |
(一) 教育思想的本源思考 | 第58页 |
(二) 教育价值的核心取向 | 第58-59页 |
(三) 教育实践的现实观照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