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伯雷《巨人传》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8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 (一)基于拉伯雷影响的考虑 | 第8页 |
| (二)基于《巨人传》内容的考虑 | 第8-9页 |
| (三)基于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考虑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一)道德 | 第11页 |
| (二)道德教育 | 第11-12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一)探讨拉伯雷生平与创作的研究 | 第13页 |
| (二)探讨《巨人传》文学思想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三)探讨《巨人传》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四)探讨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15-16页 |
| (五)已有研究不足与本研究特色 | 第16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 (二)历史分析法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拉伯雷生平及《巨人传》 | 第18-27页 |
| 一、拉伯雷生活时代的背景 | 第18-20页 |
|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 第18-19页 |
| (二)法国教育发展的情况 | 第19-20页 |
| 二、拉伯雷的生平介绍 | 第20-22页 |
| (一)修士 | 第21-22页 |
| (二)学医 | 第22页 |
| (三)创作 | 第22页 |
| 三、《巨人传》简介 | 第22-24页 |
| (一)《巨人传》写作与出版 | 第23页 |
| (二)《巨人传》内容的呈现 | 第23-24页 |
| (三)《巨人传》地位的彰显 | 第24页 |
| 四、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巨人传》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 | 第27-35页 |
| 一、道德教育思想的目标 | 第27-28页 |
| 二、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 | 第28-30页 |
| (一)以宗教信仰为基础 | 第28-29页 |
| (二)秉持人文主义的教育观 | 第29-30页 |
| (三)德育与智育的同等地位 | 第30页 |
| 三、道德教育思想的方法 | 第30-32页 |
| (一)人物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二)书本知识的活学活用 | 第31-32页 |
| (三)兴趣爱好的良好发展 | 第32页 |
| 四、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32-34页 |
| (一)反对道德灌输 | 第32-33页 |
| (二)重视现实教育 | 第33-34页 |
| 五、道德教育与智、体、美、劳的关系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巨人传》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35-38页 |
| 一、道德教育思想的价值 | 第35页 |
| 二、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 | 第35-38页 |
| (一)带有主观幻想色彩 | 第36页 |
| (二)内容与现实脱节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巨人传》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 | 第38-42页 |
| 一、中国道德教育的现状 | 第38-39页 |
| (一)家庭德育问题 | 第38页 |
| (二)学校德育问题 | 第38-39页 |
| (三)社会德育问题 | 第39页 |
| 二、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39-42页 |
| (一)树立正确目标 | 第39-40页 |
| (二)遵循科学原则 | 第40页 |
| (三)采取多元方法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