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研究--以A小学为例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导论第7-9页
 (一) 选题的缘起第7-9页
  1、选题背景第7-8页
  2、选题意义第8-9页
   (1) 理论意义第8页
   (2) 现实意义第8-9页
 (二) 创新与不足第9页
  1. 创新之处第9页
  2. 不足之处第9页
一、研究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第9-26页
 (一) 研究综述第9-22页
  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9-12页
   (1) 流动第9-10页
   (2) 流动儿童第10页
   (3) 适应第10-12页
   (4) 学校适应第12页
  2. 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综述第12-20页
   (1) 国外研究第12-14页
   (2) 国内研究第14-20页
  3. 关于学校适应性的研究综述第20-22页
   (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2) 研究特点第21-22页
  4. 关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的研究综述第22页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2-26页
  1. 教育公平理论第22-25页
  2. 污名化理论第25-26页
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第26-33页
 (一) 文献研究第27页
 (二) 实证研究第27-33页
  1. 研究设计第27-28页
   (1) 调研对象第27-28页
   (2) 研究假设第28页
   (3) 研究方法第28页
  2. 研究的实施第28-32页
   (1)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28-31页
   (2) 问卷调查的实施及其质量控制第31-32页
  3. 测量量表评分标准第32-33页
三、公立流动人口子女小学中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研究第33-54页
 (一)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33-35页
  1、信度检验第33-34页
  2、效度检验第34-35页
 (二) 公立流动人口子女小学中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研究第35-54页
  1、社会能力第35-46页
   (1) 人际技能第35-36页
   (2) 自我管理技能第36页
   (3) 学业技能第36页
   (4) 分析第36-46页
  2、反社会行为第46-54页
   (1) 敌意-易怒维度第47页
   (2) 反社会-攻击维度第47页
   (3) 破坏-苛求维度第47-48页
   (4) 分析第48-54页
四、流动儿童的两种主要教育选择及其学校适应性研究第54-63页
 (一) 混编公立小学中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研究第54-59页
  1、社会能力第55-58页
   (1) 人际技能第55-56页
   (2) 自我管理技能第56-57页
   (3) 学业技能第57-58页
  2、反社会行为第58-59页
 (二) 民工子弟小学中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研究第59-63页
  1、社会能力第60-62页
   (1) 人际技能第60-61页
   (2) 自我管理技能第61页
   (3) 学业技能第61-62页
  2、反社会行为第62-63页
五、结论第63-72页
 (一) 就读于不同类型小学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的情况总结第63-66页
  1、就读于公立流动人口子女小学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情况总结第63-64页
  2、就读于混编公立小学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情况总结第64-65页
  3、就读于民工子弟小学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情况总结第65页
  4、就读于不同类型小学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情况比较分析第65-66页
 (二) 相关建议第66-70页
  1、政府层面第66-67页
  2、学校层面第67-69页
  3、教师层面第69-70页
  4、家庭层面第70页
 (三) 结语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附录一 调查问卷第77-81页
附录二 家长访谈提纲第81-82页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第82-83页
附录四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省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方法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知识交流平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