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9页 |
(一) 选题的缘起 | 第7-9页 |
1、选题背景 | 第7-8页 |
2、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2)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二) 创新与不足 | 第9页 |
1. 创新之处 | 第9页 |
2. 不足之处 | 第9页 |
一、研究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9-26页 |
(一) 研究综述 | 第9-22页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2页 |
(1) 流动 | 第9-10页 |
(2) 流动儿童 | 第10页 |
(3) 适应 | 第10-12页 |
(4) 学校适应 | 第12页 |
2. 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1) 国外研究 | 第12-14页 |
(2) 国内研究 | 第14-20页 |
3. 关于学校适应性的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研究特点 | 第21-22页 |
4. 关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的研究综述 | 第22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1. 教育公平理论 | 第22-25页 |
2. 污名化理论 | 第25-26页 |
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第26-33页 |
(一) 文献研究 | 第27页 |
(二) 实证研究 | 第27-33页 |
1. 研究设计 | 第27-28页 |
(1) 调研对象 | 第27-28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2. 研究的实施 | 第28-32页 |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8-31页 |
(2) 问卷调查的实施及其质量控制 | 第31-32页 |
3. 测量量表评分标准 | 第32-33页 |
三、公立流动人口子女小学中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研究 | 第33-54页 |
(一)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3-35页 |
1、信度检验 | 第33-34页 |
2、效度检验 | 第34-35页 |
(二) 公立流动人口子女小学中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研究 | 第35-54页 |
1、社会能力 | 第35-46页 |
(1) 人际技能 | 第35-36页 |
(2) 自我管理技能 | 第36页 |
(3) 学业技能 | 第36页 |
(4) 分析 | 第36-46页 |
2、反社会行为 | 第46-54页 |
(1) 敌意-易怒维度 | 第47页 |
(2) 反社会-攻击维度 | 第47页 |
(3) 破坏-苛求维度 | 第47-48页 |
(4) 分析 | 第48-54页 |
四、流动儿童的两种主要教育选择及其学校适应性研究 | 第54-63页 |
(一) 混编公立小学中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研究 | 第54-59页 |
1、社会能力 | 第55-58页 |
(1) 人际技能 | 第55-56页 |
(2) 自我管理技能 | 第56-57页 |
(3) 学业技能 | 第57-58页 |
2、反社会行为 | 第58-59页 |
(二) 民工子弟小学中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性研究 | 第59-63页 |
1、社会能力 | 第60-62页 |
(1) 人际技能 | 第60-61页 |
(2) 自我管理技能 | 第61页 |
(3) 学业技能 | 第61-62页 |
2、反社会行为 | 第62-63页 |
五、结论 | 第63-72页 |
(一) 就读于不同类型小学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的情况总结 | 第63-66页 |
1、就读于公立流动人口子女小学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情况总结 | 第63-64页 |
2、就读于混编公立小学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情况总结 | 第64-65页 |
3、就读于民工子弟小学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情况总结 | 第65页 |
4、就读于不同类型小学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情况比较分析 | 第65-66页 |
(二) 相关建议 | 第66-70页 |
1、政府层面 | 第66-67页 |
2、学校层面 | 第67-69页 |
3、教师层面 | 第69-70页 |
4、家庭层面 | 第70页 |
(三)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77-81页 |
附录二 家长访谈提纲 | 第81-82页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第82-83页 |
附录四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